演好咱农夫精气神(决胜全面小康·小家看小康⑨)(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6-22 11:16:07
浏览

  最令老吴感想欣慰的照旧谢幕,全场观众起身致意,掌声历久不息。老婆也逐渐领略了他,将吴和兴的剧照冲洗装框挂上了墙,一旁就是伉俪俩的成婚眷念照。

  戏里戏外

  簸箕轻抖,辣椒翻飞,一抹明快的火红,点染在粉壁黛瓦间,行动娴熟的吴和兴,将篁岭晒秋这一幕演得惟妙惟肖。可一小时前,他手中握着的照旧汽车偏向盘,做着剧场司理先容的活儿,给观光社内地接导游兼司机,“天天三五拨客人,一两百元收入。”

  白日跑车,晚上登台,50岁的吴和兴活出了本身的人生“AB面”。黄昏送妥客人,便已逼近表演,常空着肚子就上了台,老婆心疼地数落他,老吴却不觉得意:“肚饿嗓宽,打谷号子喊得更响哟!”喊响的又岂止打谷号子呢?一场70分钟的表演,由20多首古诗、民谣串联而成,不少出自婺源籍理学各人朱熹笔下。

  诗词谱曲成歌,演员齐声吟诵,文化之蕴汩汩流淌,传染了现场观众,重塑着台上演员,吴和兴也悄然变了容貌。“以前,话都讲倒霉索,更甭提诗了。”老吴欠盛情思地挠头憨笑。乡下长大,车间做工,吴和兴一向闷头干活,最不擅长的就是与人打交道。诚恳巴交话不多,他是大伙印象里的“闷葫芦”。但一场场演下来,吴和兴徐徐入了戏,心态和状态都潜移默化地产生着改变。

  已往,近处无风光。老吴对婺源最熟悉也最生疏,许多名声在外的景点,他既没去过,也说不上来。如今,表演台本直接转化为现成的导游词,信手拈来、脱口而出。不少外地旅客也对这个能说会演的导游好评有加,白日随着老吴逛景点,晚上到剧场看表演。对他的称号,也从“吴师傅”酿成了“吴老师”。“练好把式演得像,琢磨透了文化才气表演神儿。要表演咱农夫的精气神。”老吴说,“小康不只腰包要鼓,肚里的文化更得足。”

  登台5年,表演1000多场,扮的虽是龙套,但吴和兴以为找到了属于本身的脚色。他教育的群演步队,也由早先的不满30人扩大至如今的190余人,演员多是十里八乡的农夫。从五岁的骑牛牧童,到年过六旬的村里大婶,人人都能从舞台上收获属于本身的出色。

  “记得梦里有个处所叫故乡,走遍了世界只为寻她。”悠扬的主题曲在山谷中反响,进城打拼多年,几度心酸落泪,老吴终于在老家的舞台上找到了归属。 

  本期统筹:杨烁壁


  《 人民日报 》( 2020年06月22日 04 版)


(责编:邓志慧、王欲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