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在黄土高原上的彩带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6-27 10:46:07
浏览

绘在黄土高原上的彩带

 

  图①:上世纪60年月,庄浪县赵墩乡大庄村群众改修梯田。
  图②:庄浪干部群众在田间察看马铃薯苗情。
  图③:内地农户采摘苹果。
  图④:旅客在油菜花田间游玩。
  (图①至图④由庄浪县委宣传部供图)
  图⑤:庄浪梯田美景。
  (来历:庄浪文化旅游网)

 

  看着层层叠叠、坎坷错落的梯田,如同一条条绿丝带,缠绕在绵延起伏的群山中,曾到访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的以色列农业专家道夫·斯通惊呼:“这是绘在黄土高原上的彩带,一幅迷人的风光画,真是人间古迹!”

  假如说古迹有颜色,那像庄浪一样,必然是绿色的。

  “各人挑灯夜战,远远地看分不清是灯照旧星”

  50多年前,庄浪山大沟深,地陡土瘠,上百万亩坡地散落在山梁丘顶,蜷缩在2000多条沟壑傍边。

  庄浪全县,地形支离破碎,植被稀疏。绿,是这里最盼愿的颜色。

  “当时候地没修平,陡地一见雨就被冲成沟,没雨的时候大地被晒得干裂。”大庄村党支部书记程力回想说,曾经的大庄村和庄浪大部门村落一样,“天上下雨地里流,肥土冲到沟里头”。

  跑水、跑土、跑肥,田酿成了“三跑田”,麦子长得像马身上的毛般粗细,亩产很难达百斤。

  “地里充公成,吃的险些是菜糠,填不饱肚子。”程力说。

  在77岁的何振军老人影象中,当时“黄风一刮就是好几天。地里光溜溜的,鸟儿落的树都没有”。

  穷则思变。穷怕了的庄浪人开始与梯田结缘。

  “全国梯田看庄浪,庄浪梯田看赵墩,赵墩梯田看大庄。”赵墩乡党委书记李巩固先容。

  因为庄浪县的第一块梯田就在大庄降生。

  大庄新建的村级综合处事中心前的广场上,如今竖立着一块石碑,正面刻着“庄浪县梯田化第一村”。

  这块石碑,浓缩了大庄村以致整个庄浪费力而庆幸的汗青。

  1964年,庄浪县5万多名干部群众上山下沟修梯田,拉开了改革贫瘠地皮的序幕。

  “当时候重复学愚公移山的故事,劲头儿大着哩!为了完成天天12立方米土的任务,各人挑灯夜战,远远地看分不清是灯照旧星。”追念起当年修梯田的豪情岁月,其时家喻户晓的“铁女人突击队”队长陈英十分感动,说到动情处不时落泪。

  1967年,11岁的陈英和15个跟本身一般大的女孩编成“娃娃组”,建筑梯田。由于负责又不平输,陈英当上“娃娃组”组长,厥后“娃娃组”被称为“铁女人突击队”。

  当时候,修梯田有吃不完的苦。

  一把铁锨,一辆手推车,就是制作梯田利用的东西。沉甸甸的背篓压弯了庄浪人的腰,嘎嘎响的独轮车磨破了庄浪人的手。

  当时候,修梯田有道不尽的痛。

  “把娃娃留在家,娃娃饿醒了哭,哭累了就睡着了。”陈英说。

  移动土方是高强度体力劳动,其时大都人还挣扎在温饱线上,体力严重不支,为了赶工,有些身体孱弱者累倒在了田埂上。

  固然苦,固然痛,庄浪人没有牢骚。50多年来,庄浪县委县当局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在上世纪90年月末,庄浪成为中国第一个“梯田化楷模县”。

  梯田修好了,本来的“三跑田”酿成了“三保田”——保水、保土、保肥,收成显著晋升。

  通化镇阳坡河村村民朱宝仓有一个记账本,清晰记录着梯田建成前后家里收成的变革:“地没修平的时候,一亩地产量只有几十斤到100来斤,1964年开始修梯田今后,亩产量到达300多斤,最多的是2014年,一亩地产量有900多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