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鹤:自主创新推动乳业升级(庆祝改革开放40年·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的一家牧场,每日都在上演“对牛弹琴”的一幕:悠扬的钢琴曲,飘荡在面积近万平方米的全封闭真空挤奶厅,上百头奶牛“享受”着恒温恒湿、宽敞明亮的“工作室”,饮用着苏打水,耳朵上挂着自己的“专属身份证”。
这家牧场属于飞鹤乳业公司。自1962年成立以来,飞鹤一直在做一件事:努力研发出一罐“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特点和需求的好奶粉。
“每次挤奶,头三把奶不要,一来避免感染,二来检查奶水质量,每天因此弃掉的牛奶有30多公斤。”飞鹤甘南牧场的挤奶工赵艳春对记者说,这样的“浪费”,是她5年前来到企业之后始终严格遵从的规则。
驱车不到半小时,记者从牧场来到工厂。透过玻璃可以看到,工人们身着白色连体服正在有序工作。“这是为了防止毛发脱落影响奶粉品质,在牛奶成粉之前,整个过程都是封闭的。”工厂包装车间主管陈浩说。
每天早晨7点,第一批奶牛从牛舍走向挤奶厅,经过验奶、药浴、擦干、挤奶、药浴等步骤后,热乎乎的新鲜牛奶直接被采集进银色的真空管道,在10分钟内被降至4摄氏度存进贮奶罐,紧接着,经严格消毒的全封闭低温安全运输车驶向奶粉加工车间,全程不超过2小时。
在国企改革的浪潮中,1998年,飞鹤人开始二次创业。那时飞鹤乳业公司董事长冷友斌就明确提出:“得奶源者得天下,必须将奶产品的安全阀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世界上奶牛饲养和乳品加工的企业和饲养地,大都分布在北纬47度。在这条黄金奶源带上,飞鹤乳业打造了一条完整的全产业链:从牧场奶牛产的原奶,到消费者餐桌上的罐装奶粉,实现了从源头牧草种植、规模化奶牛饲养,到生产加工、物流仓储,乃至售后服务各环节的全程可控。
从原料到成品,24小时的全程跟踪监测,25道检验程序,411项次检验。“这数字,可是我们的生命线,飞鹤乳业目前一直保持着56年安全生产纪录。”飞鹤乳业质量部专员王亚彪介绍,通过每罐奶粉底部的二维码和追溯码,从饲草到奶牛,从入厂加工到产品物流,全程透明,能查到产品的18项信息。目前已经覆盖到全国10万家终端门店,把最新鲜的奶粉更快送到孩子的奶瓶里。
“消费者需求是旺盛的,关键在于供给水平的优化提升。”冷友斌说,民族乳企要不断提升科技研发水平,在差异化上做出更多、更优质的产品。同时,在互联网时代,要与消费者心贴心,才能让消费者了解和信任国产奶粉。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中国乳业升级同样离不开创新的力量。
长期以来,国内不少消费者都存在认识误区:价格昂贵的进口奶粉才是适合孩子的好奶粉。“奶粉的选择不能崇洋。”儿科专家蒋竞雄提示,其实母乳才是最好、最天然的,也是婴幼儿奶粉的黄金标准。正是基于对母乳数据的大量研究和对中国宝宝体质特点的挖掘,2011年,飞鹤根据中国母乳的“黄金标准”实施产品研发,在奶粉配方中引入OPO结构脂,推出了以“星飞帆”为代表的母乳化高端配方奶粉。
“目前我国乳制品中部分原料仍需依赖进口,导致价格、质量受制于人。飞鹤有责任和信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攻克进口依赖,实现乳业的高质量发展。”飞鹤乳业技术研发总监蒋士龙说。
目前,飞鹤拥有8个紧密合作专属牧场(其中1个在建),奶牛存栏6.3万余头,1家产业链前端专属农业公司,饲草种植面积30万亩。全产业链模式不仅让飞鹤具备了不畏冲击、逆势前行的能力,而且依托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建立了全程可追溯体系,飞鹤的精细化管理、内部控制水平也得到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实现了产业升级。
在成长过程中,飞鹤建立了农民和乳品企业之间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格局,增加了农民收入,使县域经济有了发展后劲。“克东去年7亿元的税收中,6亿元来自飞鹤,目前飞鹤在克东建成万头牧场3座。”克东县委负责人说。通过全产业链带动,飞鹤的农、牧、工全产业链已为所在地提供了就业岗位3400个。
冷友斌说:“婴幼儿奶粉是良心的事业,守住中国宝宝口粮是乳业人和民族乳企的共同使命。”
《 人民日报 》( 2018年11月30日 10 版)
(责编:陈云龙(实习生)、申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