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79元!这种大病补充医保该不该买?

光山新闻网 刘洋 2020-11-04 00:00:00
浏览

  北京“京惠保”上线一周参保人数就突破50万人,与此同时,目前已有60余款“惠民保”类商业保险产品在全国100多座城市落地,参保民众超过2000万人。不得不说,“惠民保”真的火了。从2015年深圳最先试水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波澜不惊,到今年特别是8月份以来呈现爆发式增长,“惠民保”已经成为眼下保险市场最引人瞩目的存在。

  01

  “两低”凸显普惠属性

  所谓“惠民保”,是指在社会医疗保险的基础上推出的一种由“政府主导或指导、商保承办、自愿参保”的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其赔付范围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由医保和大病保险报销后的个人自付部分,即在医保住院报销和大病报销的基础之上再做报销的产品。二是保障一些重大疾病的特效药费用。

  以当前谈论热度正高的“京惠保”为例来看,资料显示,只要是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就可以每年79元的保费价格参保“京惠保”,不限年龄,不限职业,也不限健康状况。保障责任涵盖住院医疗费用和特定高额药品费用,前者有年度累计2万元的免赔额,后者则不设免赔额,在符合赔付条件的情况下,前者在免赔额以上的费用按100%比例赔付,后者按90%比例赔付,最高额度均为100万元。

  由此也不难看出,“惠民保”产品具有明显的“三高两低”特征。“三高”分别是指保险金额高、报销比例高和免赔额高。各地“惠民保”产品的保额都在百万元以上,个别城市如潮州所推出的“潮州市民保”,总保额达300万元。在报销比例方面,据《金融时报》记者不完全梳理统计,一半以上的“惠民保”产品报销比例在80%以上。但与此同时,特别需要消费者注意的是,约九成的“惠民保”产品免赔额设定为2万元,这要高于百万医疗险普遍的1万元免赔额。

  “两低”则是指“惠民保”产品低廉的保费价格和较低的投保门槛,这也是“惠民保”产品普惠属性的突出注脚。记者梳理发现,像福州“榕城保”、宁波“甬惠保”这样69元/年或59元/年的产品定价在“惠民保”类产品中颇具代表性,每年保费低于50元的产品也为数不少。

  事实上,在一众“惠民保”产品中,价格最高者也不过百余元。与此同时,在参保人群范围上,“惠民保”产品不限年龄,不限职业,不限既往症人群,没有健康告知也不需要体检。“‘惠民保’介于大病保险与百万医疗险之间,更多的是突出‘普惠’二字,也就是让利于百姓。”泰康养老健康保险事业部副总经理冯鹏程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02

  两类人群最为受益

  “这个看起来蛮好的,保费也不高,我需不需要也买一个?”看着朋友圈里刷屏的“惠民保”产品,今年27岁、在北京某事业单位工作的小张心里有了疑问。

  不妨通过与前些年的“网红爆款”百万医疗险做一番对比,来寻找解决小张疑问的答案。在支付宝平台上随机找到一款热销的百万医疗险产品,进入投保页面后就会发现,被保险人的最高年龄要求普遍被限制在60周岁,且有较为严格的健康告知。显然,“惠民保”给因身体健康问题而无法投保商业医疗险的人群,以及因超龄同样无法投保商业医疗险的高龄群体,提供了一个增加自身健康保障的有利选项。“一些商业医疗险买不了的、被部分责任免除的客户,我都会推荐他们买这类‘惠民保’。”一位保险代理人对记者表示。记者也注意到,在杭州推出的“市民保”中,60岁以上的老人就占到参保群体的四分之一。

  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很多消费者将“惠民保”看作是“低配版”的百万医疗险,“反正也不贵,就顺手买一个,多增加一层保障也没啥坏处。”但需要注意的是,前面所指出的“惠民保”较高的免赔额往往被消费者所忽略。在“惠民保”类产品条款中,当消费者发生医疗费用时,扣除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之后的自费部分才能够申请赔付,而这一部分只有超过免赔额(通常是2万元)才能得到赔付。例如,如果小张扣除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等之后的自费部分为1万元,那么他就无法申请“惠民保”相关理赔;如果自费部分剩余3万元,那么在扣除2万元免赔额后的1万元可以申请赔付。

  此外,消费者在投保“惠民保”时还要注意,虽然此类保险对投保人“来者不拒”,但如果投保人此前患有条款所约定的部分既往症及其并发症,那么因此类疾病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也不在赔付责任之内。

  03

  多方推动“惠民保”走红

  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这被认为是此番“惠民保”迅速全面开花的重要政策背景。

  谈及眼下“惠民保”的火爆发展态势,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方面得益于近年来社保领域进行的探索与改革,使得居民的健康保障意识得到了提升;另一方面,‘惠民保’的价格相对较为便宜,对一些中低收入群体也具有吸引力。政府相关部门的参与,也提升了‘惠民保’产品对公众的吸引力。”

  记者观察到,在各地 “惠民保”落地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保险公司、第三方机构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铁三角”。

  对于地方政府积极推动的原因,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惠民保”属于补充医疗保险这一层的新兴产品,介于医保和商保之间,不分人群,定价保险责任一致。参与推动惠民保险,一方面能落地国家关于深化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创新尝试;另一方面,可以缓解医保保基本、广覆盖责任之外因病致贫的问题,以商业化的手段实现医疗保障升级,减轻基本医疗支付压力,能够提升居民对于社保和商保的认知。

  站在保险公司的角度看,上述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保险机构也面临着一定的保费压力,‘惠民保’作为一片新市场,保险公司不可能不去争取。”该业内人士同时表示:“此外,保险公司也有其他方面的意图。保险公司可能并不希望通过这类业务来盈利,而是想要借此与政府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拓展医疗数据来源,从而为今后的产品开发、营销提供支持,保险公司也可以借助这类普惠产品进行市场开拓与导流。”

  而包括特药服务商、流量平台等在内的第三方平台,在推动“惠民保”落地的过程中身影也格外活跃。“因为很多产品都提供了特药方面的保障,因此需要拥有相关资源的第三方平台参与进来。而且,一些此前并未参与到医保、大病保险经办的中小险企,这次进入‘惠民保’的市场,它们需要在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需要具有一些第三方科技平台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另外,在‘惠民保’中,很多地方采用多家保险公司共同承保的模式,第三方平台也能在数据隔离等方面发挥作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员朱俊生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04

  如何行稳致远?

  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个人卫生支出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28.4%,就个人而言,依旧有动力通过购买保险来缓解自身医疗支出负担。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居民对健康保障的需求进一步凸显,“惠民保”的火爆态势有望在未来一段时间得以延续。

  但在低保费、低投保门槛的情况下,如何在商业上具有可持续性,是“惠民保”这类普惠产品在今后发展中备受关注的问题。例如,保险遵循大数法则,参保覆盖范围越广才能越有效地分散风险,“惠民保”作为自愿投保的保险产品,最终能否成功,参保人群的覆盖范围至关重要。而且在吸纳公众投保的过程中,如何降低可能出现的逆选择风险,同样不同忽视。

  对此,朱铭来表示,险企可以尝试提供一些惠民、便民的增值服务,来增强“惠民保”产品的吸引力和用户黏性。记者也注意到,目前,已有后续推出的“惠民保”产品在健康管理方面做出尝试,通过提供慢病管理、用药福利、癌症及肿瘤筛查、在线图文问诊、重疾门诊绿通等多项健康服务,让健康管理贯穿疾病的预防、分析、诊断、治疗的各个阶段,帮助带病人群更好地管理自身健康状况。

  在冯鹏程看来,通过设置较低的保费价格以及较宽松的参保条件,“惠民保”类产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惠民保在各地推行的情况差异较大,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厘清政府、保险公司、平台各方在其中的职责定位,推动”惠民保”类产品与基本医保紧密衔接,成为中国特色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政府支持很重要,特别是医保部门的数据支持。其次,参保覆盖面的大小也对惠民保险的可持续性特别重要。另外,保险还需要与医疗服务更多地结合起来,让保险公司对医疗费用的过程有更多参与,这从长期来看是很重要的。”朱俊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