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变了,乡村就变了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1-03-06 10:08:01
浏览

我们变了,村子就变了

李佩珍(右一)和村里年青人一起举办情况整治。 (受访者供图)

陈俊雄在给三角梅牢靠支架。 (受访者供图)

留住乡愁

春节刚过,台青李佩珍和济生缘相助社理事长陈俊雄等人就几回驱车前往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鸿渐村。他们是受邀前去辅佐举办乡村和财富筹划的。这也是青礁村院前社在大陆缔结的第七个“友善村子”。

七年前,带着空想,李佩珍来到厦门海沧街道青礁村院前社,参加社区筹划建树事情。与传统的注重硬件改革差异,李佩珍更垂青“造人”,即改变村民的理念与认识。先“造人”再造物,注重发挥住民在社区管理傍边的浸染,这与厦门“配合创造”的村居情况整管理念不约而同。

李佩珍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进村的情景。2014年8月的一场大雨事后,时任台湾大学城乡与修建研究成长基金管帐划师的李佩珍,在泥泞的村道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鞋带也弄断了。村民以为,这个被定位为“拆迁村”的乡村,没有什么让他们感想自满的处所。

然而,李佩珍在走访和查阅资料后发明,青礁村的文脉渊源深厚。村里的明清时期古厝多达39栋。这里既是“非遗”保生慈济信俗的起源地之一,也是“开台王”颜思齐的桑梓家乡,尚有“祖孙五代三尚书”“一村二十四进士”等韵事。遗憾的是,村民们对此不甚了了。

不肯看着联贯千百年的文脉香火日益黯淡,李佩珍把眼光投向村里的年青人。“年青人是村里的但愿。”李佩珍抉择村子管理的事情就从他们开始。

“刚开始,看到我们来,村里年青人先是好奇,尔后又一溜烟地跑了。”为了跟村民打成一片,李佩珍把村里一个牛棚改革了一下,直接搬进去住。她留意到,一位叫陈俊雄的年青人挺有能耐,做铁件加工生意挣了不少钱,是年青人的“年迈”。于是,有时机便和他谈乡村管理的优美将来。

刚开始,陈俊雄不为所动。不外,几个月后的一件小事让他动心了。陈俊雄的一个表哥在西安,每年春节都回乡过年。2015年的春节,堂哥照例回家并找陈俊雄喝酒叙旧。喝到一半,堂哥溘然说:“假如咱们这村拆了,今后我也不返来了,故乡都没了,我还返来干吗?”酒兴正酣的陈俊雄溘然很感慨和难受。

村子主人

李佩珍的真诚和执着终于冲动了这些年青人,由他们为主的济生缘相助社也随之创立,陈俊雄被推选为理事长。

为了做好乡村筹划,李佩珍和相助社成员挨家挨户征求意见和发起。几经调研协商后,设计团队拿出了筹划方案。“这对村民其实是很大的勉励,因为点子是他们本身出的,所以实施起来,各人都给以大力大举支持。”李佩珍说。

从此,李佩珍又带着相助社的年青人四处取经。“好比,我们去金门,哪里和厦门一水之隔,人文地理情况很是临近。”李佩珍先容说,金门遗存2600多幢红砖古厝,至此生存完好。除了有住民仍在居住,许多也被整理出来用作民宿和参观。李佩珍说:“看到这些传统修建的美,村民们就不会盲目艳羡别人的‘罗马柱’,或是随意地往自家古厝上贴亮闪闪的瓷砖了。”

回到村里,相助社的年青人便开始着手清理鸡舍、猪舍、茅厕等,整理出来的地块成了“都市菜地”,像开心农场那样租给城里人。每逢周末,村里就会呈现很多前来休闲参观和打理菜园子的城里人。

相助社还对村里闲置的39栋闽南古厝举办修缮改革,开拓成咖啡馆、民宿等。李佩珍和相助社成员们还用收集来的犁、耙、风车、石磨等传统农具,制作了一座具有闽南特色的“乡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