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即舞台,千年愿景照进现实
盛夏时节,位于中国湖南省常德市的桃花源景区,总是弥漫着化不开的烟雨水墨色。
7月17日,清江铺村村民刘明祥一家人坐在家里,脸上略带愁云:这雨下了个把月,沅江已进入主汛期,秦溪水位无法达到安全观演要求,《桃花源记》的演出也被迫停止。
不过这愁云随着《桃花源记》演艺部主管的到来而烟消云散,一家人终于露出开心的笑容。因为这位主管给他们带来一个好消息:演出今晚就要恢复了!头天预定票数两场爆满,次日预定票数也是五场爆满。这预示着从当天起,他和儿子以及家里的40多头羊又可以开工干活儿,家里每天又将有两百元进账。
刘明祥是清江铺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问及全家以前的生活,他连连摆手:“那太苦了!太难了!不说了!不说了!”
旅游+文化,搭上扶贫顺风车,带来山乡巨变
从刘明祥家门口往对面眺望,便是桃花源的核心景区桃源山,山上重峦叠嶂,林海苍茫,云雾缭绕,而从他家屋后往外走600米外便是沅江。这个有着令人着迷的山、水、精神梦想的地方,曾经吸引着周边零星而来的游客,然而薄弱的基础设施,没有核心的消费性项目,又赶着他们匆匆离去,不愿留下过夜。谁也不曾想到,一头连着绿水青山与精神家园、一头连着脱贫攻坚的桃花源却一样隐藏有深度贫困。
为了让好风景带来好光景,当地政府探索“景区带村”新模式,期望通过旅游+文化的思路带来巨变,扶贫助力百姓致富奔小康,实现由贫困山区到美丽景区的转变。
2011年,常德市确定了大力发展桃花源的路线图,以“常德情怀、武陵担当”实现桃花源的凤凰涅槃,以传承中华文脉、铺就心灵之旅、重现世外桃源的文化视角,突出核心景区开发、文化元素注入、特色品牌塑造和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倾全市之力,将桃花源打造成中国人心灵的故乡,桃花源的涅槃之路就此拉开帷幕。
2013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湖南省湘西洲花垣县的十八洞村考察,他走进一个农家小院,在这个小院里,和当地的老百姓亲切聊天,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
2014年,时任常德市委书记的王群同志与山水盛典创始人梅帅元见面,俩个文化大家在短短两个小时内的碰撞里找到了共同点。6月,在市、区两级合力推进下,桃花源开始闭关修炼。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
2017年7月,历时三年的闭关修炼,桃花源接待游客的景区面积由2平方公里扩大到20平方公里,日接待游客能力由3000人次增加到5万人次。主要景区包括秦溪、秦谷、五柳湖、桃源山、桃花山、桃花源古镇、桃林博览园,并新增一个重量级项目——场由360位演职人员组成的国内首个河流剧目《桃花源记》一同震撼面世。
移动互联时代的文化传播,需要足够的吸引力。传统的钓鱼采摘和田园农家乐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城市人品位和需求的升级。
政府是平台的搭建者和先期的引导者,艺术家是主创,村民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如果政府先期不做出示范效应,就没法激发村民后期的积极性。但光靠政府投入,项目就容易变成无源之水。山和水吸引了游客来,吃些农家饭菜,还远不够。要想办法把游客留下来,有合适的可消费性项目刺激他们购买消费的欲望,才能有长远的经济效益,《桃花源记》在无数人的努力下成功孵化,一经面世,便成为桃花源及常德文化旅游消费的一张名片。据张剑峰介绍,旅游旺季期间,一晚连排五场还是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