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即舞台,千年愿景照进现实(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07-02 19:58:07
浏览

  4.6公里的秦溪河流项目由常德市文旅投和中国山水实景演出创始团队山水盛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打造。白天游客可乘船溯溪而上去到秦谷游玩,晚上乘船在约70分钟的溪流泛舟之中观看《桃花源记》,全新浸入式、全视野、全流域的河流风情展示,立体化、艺术化地呈现了桃花源“此山、此水、此人”的宁静生活,再现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的绝美场景和唯美秘境。

  田园即舞台,千年愿景照进现实,一个始于桃花源而又超然桃花源的梦境呈现在世人面前,无数人为此付出了汗水,辛劳,也有无数人因此受益,改变了生活。

  刘明祥一家就是受益代表。他和儿子是这场演出剧目里360位演职人员中的两员,分别扮演羊倌和渔郎。刘明祥每晚在河岸上轻轻扬起鞭子,他的羊群便争先恐后的跑到芳草鲜美的草地上吃草。而年轻的儿子一把渔网撒下去,便有肥厚的鱼群争先恐后的钻入网内。他们扮演的是自己,因为这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

  以地方文化属性为突破口,用文化艺术为脱贫攻坚助入血液

  而在刘明祥及其他更多老百姓心中,张剑峰这个名字是他们非常熟悉的。张剑峰是谁?是《桃花源记》剧场里300多名村民的带头人,也是他们的亲人。

  2017年冬天,张剑峰被北京山水演艺集团派往湖南省常德桃花源景区。他和团队以《桃花源记》395个字为素材依据,以地方文化属性为突破口,向一千多年来盘踞在湘西北的桃花源真迹地发起挑战,挖掘文化,孵化作品,建立品牌,输出价值,用文化艺术为桃花源的脱贫攻坚助入血液。

  文化扶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去很难。三年多时间,张剑峰和他的团队既当文化扶贫模式的“探路者”,又将文化资源转化成扶贫动力的“幕后推手”,还是当地不少百姓的“领头大哥”,完成了文、旅、贫三重“角色扮演”。

  初见张剑峰,他戴着帽子,或许是因为近几年呆乡村的原因,皮肤黝黑中透着健康。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又会让人误以为他是北京人,但其实他的老家在离桃花源不远的湖北,也是喝着洞庭湖的水长大的,谈吐间透着一个湖湘文化人的儒雅气质。

  整整两个小时的畅谈,张剑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个很有情怀很心细的人,人到中年仍然保留着一个学院派文化艺术人的气质,他已经找到了他自己心中的桃花源,他把自己定位为桃花源的建设者,传播者,享受者。

  时间再往前推三年,张剑峰说:“2017年刚来桃花源时,单从视觉上来看,心里还是有点小失望的,就是一个简单的乡村田园环境,小山小水小村庄的,民俗、文化等禀赋都一般,找不到内心真正的桃花源,但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桃花源的理解越来越深,我已经找到了属于我内心的桃花源。”

  在《桃花源》作品初创阶段,他和团队设想的是创作大量的原创音乐和原创舞蹈,但这个想法很快被大家一致否认。有一天他在焦虑中突然意识到,只有对当地文化充满敬仰,向往它,了解它,走近它,或许会成为突破口。于是便带着团队跟随不同的群体学习桃花源,理解桃花源,在这个过程中,团队决定不再聘用学生和职业演员,而是邀请本地村民参加演出,不设计专业的舞台,稻田与大地就是舞台;不用人人都会的通用语言,而是以方言为主杂带普通话;不需要专门的剧本,他们的日常生活就是最好的剧本;他们只需要本色表演,河流和土地,农具和吊脚楼就能创造出最打动人心的演出。同时也能长期惠及本地艺术人才,构建起桃花源里、外互动的文教业态。

  唤醒文化基因,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扶贫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