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中国对于全球的生态贡献值得关注。过去的十年间,中国推动《巴黎协定》的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宣布并坚定地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的会议,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事业。
□法治日报记者 张维
这十年,生态文明地位之重前所未有;
这十年,环境治理成效之好前所未有;
这十年,公众参与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这十年,全球生态贡献之大前所未有。
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迎来成立30周年之际,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用了四个“前所未有”,来描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间,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所发生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绿色低碳经济转型是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望,我们要顺应当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布局趋势,以创新为驱动,大力推进经济、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黄润秋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2年年会暨国合会30周年纪念活动上说。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根本大计
30年前国合会的成立,在国合会委员、新加坡永续发展与环境部常务秘书罗家良看来,意义非同寻常。
“国合会的成立体现了中国长期以来将环境保护纳入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承诺,确保中国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能够互相平衡。与国际伙伴合作,发挥全球领导力,并推动中国和其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罗家良说。
罗家良没有看错。中国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在这30年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这种变化更让人体会到了环境保护的卓有成效。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被定位为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有了地位,就自然有了全社会的行动。环境治理卓有成效,据黄润秋介绍,2021年中国全国地级市以上城市的PM2.5平均浓度降到了30微克每立方米。连续两年实现了PM2.5和臭氧的双下降,长江干流全线连续两年实现二类及以上的优良水体。渤海入海河流全部消除劣五类。
与之相伴随的是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显著提升。一个典型的例证就是“微笑天使”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的逐年增多。有着小小眼睛、大大微笑的它们,曾经由于长江流域水体污染加剧、人类肆意采挖江砂、非法使用渔具等多方面的原因,生存和繁育受到严重影响,数量一度仅剩下1000余头,濒临灭绝。
然而,如今这个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的“水中熊猫”,迎来了新的生机。就拿最近一段时间来说,在从湖北宜昌到武汉的长江段,江豚频繁现身。或觅食捕鱼,或玩耍嬉戏,或潜水跳跃,一幅欢腾的景象吸引了许多行人驻足观望。
我国还建成了首批国家公园。2013年以来,我国不断建立健全国家公园体制。2021年,我国三江源、海南热带雨林等首批国家公园正式成立。“设立国家公园,实行严格的保护,将各类各级自然保护地和周边生态价值高的区域进行整合,有助于改善生态连通性,维护生物多样性,提升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水平。国家公园同时兼具科教、文化和游憩等价值,还可以为公众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和服务。”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金鹏说。
中国成功得到广泛认可
变化还体现在中国的公众参与范围越来越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