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监督 动真碰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出实招见实效
新华社北京3月1日电题:依法监督 动真碰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出实招见实效
新华社记者刘奕湛
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
过去5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监督,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人大监督在不断探索中实现提质增效。
5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听取、审议109个有关监督工作的报告,检查30件法律和决定实施情况,开展33项专题调研、11次专题询问,对近万件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备案审查。
“全链条”监督护航高质量发展
云南亚洲象往返行进1000多公里回到栖息居所,“微笑天使”江豚时隔多年再次亮相长江水面……近年来,绿水青山的“生态颜值”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同步提升。
2022年8月30日,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报告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报告指出,我国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生态系统得到持续修复,绿色发展成效不断显现。
5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聚焦生态环保领域的突出问题,精准发力,在连续4年对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污染防治领域的专项法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后,202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对环境保护法的执法检查。
执法检查是人大监督的法定形式和重要途径。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执法检查过程中,不断创新形式、完善机制,将实地检查与随机抽查、问卷调查、网络调研结合起来,既有明察也有暗访。执法检查不讲情面、不走过场,直奔问题、动真碰硬,变监督压力为改进工作的动力,助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执法检查是一个很好契机。”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人大监督通过各方形成合力,依法、科学、精准治污,助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经济社会变化。
与此同时,结合审议执法检查报告开展专题询问,听取审议生态环保领域相关专项工作报告,把执法检查、听取审议报告、专题询问三种监督形式有机结合,形成人大监督工作的“组合拳”。
如今,这种从执法检查到听取报告再到专题询问的“全链条”监督模式运用更加广泛,让法律制度的“牙齿”充分咬合。
守好“国家账本” 护好国有资产
对“国家账本”和国有资产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责。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聚焦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人民所思所盼所愿做好监督工作,持续推进预算审查监督重点拓展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
预算,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更关乎民生福祉。
2018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对政府预算开展全口径审查、全过程监管,加快推进预算联网监督工作。
打造“阳光财政”,提高“国家账本”透明度。5年来,预算联网监督深入推进,通过开展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工作,为持续深入推进对预算的全口径审查、全过程监管,增强预算审查监督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国人大常委会运用全国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实现对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审查的全覆盖,并全程紧盯3.5万亿元中央部门预算资金、4万亿元中央财政直达基层资金的使用情况,统筹稳增长与防风险,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监督,确保财政资金用好用到位,助力经济和社会发展,让人民群众切实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