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资金等仍存在瓶颈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如何破局(2)
此外,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后集中排放到水体环境中不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后或用于农业灌溉、庭院绿化,或用于景观池,或直接排入周边环境。“治理技术应该是精准匹配不同去处和用途的。”彭应登说。
随着“啪”的一声,灶台中有蓝色的火苗蹿起。在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新民村,村民许家全在自家厨房里打开沼气开关。他告诉记者,他家的燃料来自粪污产生的沼气。
仪陇县生态环境局水环境与农村生态股股长李奇介绍,这户村民采用的是“沼气池+旧粪坑”污水治理模式。即把厕所粪污和畜禽粪便都接入沼气池发酵,淘米、洗菜等生活污水都接入旧粪坑,由此产生的沼气可用作燃料。“沼气在春夏秋三季完全够用,只是冬季时需要补充一些燃气。这样既省钱又能产生肥料,真是好用又划算。”许家全说。
在许家全的隔壁,村民许智采用的是另一种污水处理模式。“这是三格化粪池和生活污水收集池的‘3+1’模式。”许智指着脚下三块小格解释道,粪污在化粪池发酵腐熟后用作肥料还田,生活污水收集池的污水经治理后,则用于农业灌溉。
两家为何采用不同的污水治理模式?“许家全养了两头猪,有畜禽粪便处理的需求。”李奇说,许家全家里原本就有沼气池,施工队只需对原沼气池进行维修改造即可,这样就降低了改造成本。“无论是‘沼改厕’模式还是‘3+1’模式,都是让农家厕所排放的‘黑水’、餐厨洗涤排放的‘灰水’,能够分类收集,再进行资源化利用。”
除了以上两种模式,仪陇县创造性地探索了其他模式。比如,针对居住相对集中的农户,采取“集中联建”的治理模式;靠近城区的则采用“截污纳管”的模式,直接进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等。
“要为每户人家找到最适合的治理方式。”仪陇县生态环境局局长刘正说,仪陇县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时,坚持“因户施策、充分利旧”原则,将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相结合,探索出的丘陵地区“厕污共治”模式,被全国土壤污染防治部际协调小组列为典型案例。
破解资金难题,建得起更要用得起
要达到的排放标准越高,治理成本就越高。因此,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能否建得起、用得起,跟排放标准密切相关。
资金也是制约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瓶颈”之一。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公布的一份材料显示,从整体推进情况看,各地的治理设施运维资金主要依靠政府各级财政。仅有浙江、福建、江苏等极少数地区探索征收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费,作为设施运维经费的有益补充。
近年来,全国每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的建设投入均在600亿元以上。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求的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投入力度还会继续加大。
“目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数量快速增加,设施长效运维资金保障难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彭应登说。
为破解资金困境,仪陇县在设施建设和运维方面进行了探索。以前是各部门单打独斗,难以形成合力。比如,水务部门修建部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环保、农业、扶贫部门也修建农村污水处理站,造成设施重复建设,导致资金浪费。如今,仪陇县财政统筹安排“千村示范”“厕所革命”“土地增减挂钩”等项目资金,各部门协同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