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运载千秋|千年大运河涛声回荡 “流动文化”多维传承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7-01 06:58:01
浏览

  赓续文脉,“流动文化”多维传承。

  近日,由安徽省网信办、安徽省文物局联合主办的“何以中国·沿着大运河看安徽”网络主题活动走进宿州和淮北,众人踏上大运河寻迹之旅。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大运河那份厚重的历史气息。

  大运河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经过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市,沟通黄河、淮河两大水系,全长650公里。大运河安徽段是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流经淮北市和宿州市,全长180公里,其中淮北市境内运河长为42公里,宿州市境内长138公里。

  十年呵护 运河新生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曾经的繁荣与变迁,都在此刻被定格在世界历史之中。这十年对于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来说,可谓十年呵护,运河新生。

  “无文不远”,踏入宿州新汴河景区,漫步栈道,放眼一片荷塘暗香浮动,路遇不少市民赏花打卡。2012年在新汴河工程治理的基础上,宿州市开始建设新汴河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主景区构造呈“一点两线”式规划,“一点”即在新汴河源头位置的大型标志性雕塑“远航”,也是汴河博物馆。“两线”即北岸历史线和南岸。北岸为战争文化,自西向东依次是大泽惊雷、垓下之战、符离鏖兵、抗日烽火和淮海硝烟;南岸为民俗文化,深度再现宿州古朴庄重、源远流长的人文和民俗文化。汴河博物馆外形似扬帆远航的巨轮,高26米,船的基座共分三层,分别展示新汴河的前世、今生和未来,成为宿州市重要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展示中心。

  充分保护 合理利用

  “我们只是在充分的保护,然后再合理的利用。”据宿州大运河遗址公园项目负责人庄前涛介绍:正在建设中的宿州市大运河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项目(一期),以三八河为界,南岸以文化为主,去年“十一”已对外开放,北岸预计到今年十月全面对外开放。所有的项目都在以保护为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原有的设施条件再进行开发利用,北岸还充分利用了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建了一个7000平方米的儿童戏水广场。该项目将结合大运河遗址建设宿州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将大运河宿州段打造成灿烂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精品旅游带。

  一眼千年 触摸历史

  在安徽宿州博物馆三楼的走廊墙面上有一幅长54米、高4米的大运河地层剖面“壁画”,第一眼你可能以为这是幅艺术品,其实它已有千年历史。据宿州博物馆副馆长高雷介绍,这副剖面“壁画”是从灵璧山大道现场直接揭取搬迁过来的。揭取后,还要经过清洗、杀菌、脱盐、脱酸、阴干等多道程序,最后制成考古的河道剖面展品可以保存数十年之久。可以说“一眼千年”,无声诉说着大运河的故事。把考古现场搬到博物馆,让人们在博物馆内即可瞻仰厚重的历史。

  在隋炀帝时代所开凿的运河中,通济渠是开凿时间最早的一条,大运河泗县段便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变迁,安徽泗县这段长达28.1公里的大运河却仍旧保持着原有风韵,这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安徽段现存最完整的一段“活运河”。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穿越泗县“十里井”的5.8公里故道成为大运河通济渠段7处世界文化遗产点(段)之一。

  历史遗产 巧思守护

  大运河淮北段地处“扼汴河咽喉,当南北要冲”,在通济渠中位居中枢地位,曾是国家的生命线,更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还是一道蕴藏着无数宝藏的地下文化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