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运载千秋|千年大运河涛声回荡 “流动文化”多维传承(2)
隋唐大运河博物馆远远看去,宛如一艘乘风破浪的航船,70%以上馆藏文物来自柳孜运河遗址。1998年,在淮北市濉溪县一条“宿州—永城”的公路施工中,当公路修至柳孜集村时,人们发现拆迁的屋基下有摆放整齐的一排排方正条石,经过文物部门联合考古队进驻柳孜集,才揭开了柳孜大运河遗址的神秘面纱。这里,河道、桥墩的遗迹清晰可见,除了发现石构建筑物遗迹和大量瓷器等文物,还出土了8艘唐代沉船,这在考古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填补了运河考古多项空白。
据濉溪县文保中心文博馆员许仲秋介绍:在即将完工的“柳孜运河遗址上修建永久性保护大棚”项目,从文物保护的角度出发,项目采用大跨度钢结构,模拟船的桅杆,形成主体结构,通过最少的结构支撑点支撑起建筑,最大限度减少对未发掘场地的干扰和破坏,巧思守护历史遗产。
据介绍,“柳孜运河遗址上修建永久性保护大棚工程”总投资13500万元,用地面积27654.4平方米,建筑面积5575.2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将成为皖北地区的地标式建筑物。
件件文物,镌刻着记忆和故事。隋唐大运河博物馆运河遗韵厅有一幅52米长的东阳木雕壁画,如同展开史诗长卷,生动再现了隋唐运河开凿、巡游、漕运、码头繁忙的场景。
2012年-2013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淮北市博物馆联合对淮北的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进行了二次发掘,仅2000平方米的范围内所发现可复原的遗物有近7000件,其中就有国家一级文物来自千年前的“手办”一一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抱鞠童瓷塑。一个头戴瓜皮帽,细长眉眼,头圆体胖的孩童双手环抱一只鞠球,初见天日便上榜童趣顶流。
水韵临涣 茶说生活
“大运河漕运的发达,让临涣成为南北经济交流中心,同时也是文化交流中心,当年福建商人把饮茶习俗带来了临涣,让临涣的棒棒茶变成了老百姓的一种饮茶习俗,也让老百姓把生活带进了茶馆。”临涣镇调解委员会主任王士宏介绍称。
“千年古镇、水韵临涣”。临涣人的饮茶习惯已沿袭600多年历史。2017年,临涣古镇茶饮习俗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临涣人的饮茶已成为茶馆调解文化。截至今年2月底,全县参照“一杯茶”调解法,建立了255个“百姓说事点”,着力化解群众矛盾纠纷,实现站点全覆盖、服务零距离。
千年运河碧水长流,是历史之河、时代之河、也是未来之河;记录着时光流转,见证着古今辉煌;它的故事在水脉中荡漾、碧波中迸发新活力,也必将催生新的时代华章。(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沈德琼)
原标题:何以中国•运载千秋|千年大运河涛声回荡 “流动文化”多维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