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植树1200万株 “第一代居民”扮靓宜居画卷(2)

光山新闻网 刘斌 2019-05-17 11:04:39
浏览

  彭旭更戏称,这1200余万株树是雄安新区的“第一代居民”。“雄安新区的每棵树都是有‘身份证’的,雄安新区成立后,在人还没有身份证的情况下,它们都有。”

  彭旭更所说的“身份证”就是每棵树上都有的那个二维码。扫描对应的二维码,便可显示该树的树种名称、规格、来源地、栽植时间、栽植人以及后续的管护情况。

  记者随机选了一棵树扫描二维码,树木的名称、植树人和监理人的名字一一显示。另外,这棵树于移植的时间、种植的时间精确到分钟。近一个半月里,经过5次除草,浇过12次水,进行过3次病虫防治。甚至每次除草人员、浇水人员的姓名也有记录。

  彭旭更介绍,这是大数据技术首次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如此大规模地应用在林业种植上。实地种上的每棵树,在“雄安云”上有一个对应的虚拟树。即便树木在以后移植,信息也会保存。

  “这样的设计既能帮助林业工作者客观、准确了解整个森林的自然演替规律、树木生长规律。同时,希望百年、千年之后的人能够知道这棵树的来历,知道当初是哪位建设者种下了它。让千百年后的子孙后代对雄安的记忆更有温度。”彭旭更说。

“千年秀林”不仅改变着雄安新区的景色和生态,还为当地村民提供者就业岗位。(徐辉/摄)

  “千年秀林”不仅改变着雄安新区的景色和生态,还为当地村民提供者就业岗位。(徐辉/摄)

  “千年秀林”也是“民心林”

  每天魏秀华步行和村民来秀林驿站旁唱歌,说起这几年的变化,她笑得合不拢嘴。“土地变林地,可以拿到土地收益金。如果家里有劳动力,还可以农民变工人。每年几万元的收入,比以前种地还划算。”

  “千年秀林”项目启动后,魏秀华同村村民仇铁栋拿出自家的16亩地与新区合作。同时,他和同村十几位村民,负责9号地块一区仇小王村周边近175亩林地的栽种和管护,成为了雄安新区首批“林业工人”。

  彭旭更介绍,“千年秀林”的建设坚持以市场化的方式选择企业,同时大量吸收当地的群众参与。“新区是大家的新区,我们也是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解决当地群众民生问题,让当地群众除了有一部分土地出让金,还有工资性的收入。”

  参加“千年秀林”工程的一施工单位负责人梁文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合作造林采取按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合作方式,以企业与农户或集体间多要素多方式合作,使群众获得稳定的长期收益。 

  彭旭更介绍,截至目前约有5万名当地群众参与新区植树造林建设,为当地群众工资性的收入,可增收近2亿元,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根据规划,雄安新区将是绿色生态宜居新城,未来蓝绿空间占比将达到70%。“千年秀林”已在茁壮成长,“人在大街小巷走,宛在风景画中行”的美丽图画正在雄安新区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