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多年 谁来受理国际大科学工程合作申请(2)

光山新闻网 李晓华 2019-05-27 10:12:18
浏览

他以“30米口径望远镜(TMT)” 国际合作项目为例,这个望远镜的设计口径是当前最大光学望远镜的3倍,被称作是影响21世纪天文发展的重大项目。中国科学家争取到的结果是,以“实物贡献”方式承担其高技术任务,即以相当于TMT预算10%左右的投入,来获得相应比例的观测时间及其科学回报。

2013年7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与美国、加拿大、印度、日本等相应机构签署协议。按照薛随建的说法,这些科研工作将为我国天文学家换来国际顶级装备“一部分自主使用”的同时,还将为我国天文学发展积累技术,为我国参与大型国际合作项目积累经验,并带动我国大型光学工程先进制造技术的进步。

“但那么多年过去了,这样的国际合作在我国迟迟不能得到国家的支持”,陈建生说,几年过去,国内若干光机研究单位宁可“自带干粮”,在国家层面不投入的情况下坚持参与研制工作。

他还告诉记者,只要国际大科学工程合作申请这个问题不能得到解决,随着项目的推进,国内这些研究单位迟早将面临经费不足的问题。

让国际先进的天文资源为我所用

陈建生说,上世纪上半叶,人类观测宇宙基本还是大学、天文台等各个单位、各个地区、各个国家的独立活动,不过,随着对宇宙认识的深入,人类需要越来越大的望远镜,但这样的望远镜造价越来越高,技术越来越复杂,以某个单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力量已很难完成。

从上世纪下半叶开始,多国合作共建望远镜的现象就在国际上不断涌现。比如,上世纪70年代的英国——澳大利亚望远镜,法国——加拿大——夏威夷望远镜,等等,欧洲的几个国家甚至联合成立了ESO天文台。

后来,人类又把望远镜送到太空——以躲过地球大气对观测的影响,而这更进一步加快了这种国际合作,包括哈勃空间望远镜,各种红外波段,X射线,伽马射线波段的望远镜几乎都是国际合作。

一个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引力波的发现。

这项在不少天文学家眼中“21世纪迄今最伟大的发现”,不仅是人类经过一个世纪努力的结晶,相应的论文也记载着科学家的共同努力——论文作者多达4000多位,来自几十个国家,近千个研究单位。

当陈建生向公众展示这项成果的作者——写满了10张A4纸的名单时,人们惊叹于此并爆出掌声,当他展示作者所在单位——写满14张A4纸的名单时,掌声再一次响起。陈建生说,这样的国际合作就是天文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范例。

这一次银河系成果的合作也是如此。

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助理研究员邢千帆告诉记者,银河系里有数千亿颗恒星,到底哪些是银河系原有的“土著居民”?哪些是来自近邻矮星系的“外来移民”?科学家一直在寻找这方面的证据。

这就涉及被称作“恒星指纹”的恒星光谱,有了光谱,天文学家可以确定恒星的温度和光度,推断出它的大小、年龄、化学丰度,甚至可以重现这颗恒星的“星路”历程。而获取光谱,正是中国郭守敬望远镜最擅长的事。

作为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大视场光谱巡天望远镜,郭守敬望远镜曾因为突破“天文望远镜大口径与大视场难以兼得”的世界级难题而成为举世瞩目的“天文明星”,也是目前世界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天文望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