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深空去“追星”(2)

光山新闻网 刘斌 2019-06-04 09:30:36
浏览

数据分析发现,“天涯海角”表面最大的洼地宽8千米,研究团队将其取名为“马里兰陨石坑”。其星体呈淡红色,比冥王星更红,是太阳系颜色最红的天体。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由辐射分解简单分子产生的有机大分子,也可能是由太空风化的硅酸盐造成的,尽管没有直接证据表明MU69上有硅酸盐。

“小不点”大热度

1991年,美国发射的“伽利略”木星探测器对951号Gaspra小行星进行了飞越探测,这是人类第一次近距离观测小行星。由此计算,国际上小天体(主要包括小行星和彗星)探测已有近30年历程。此后,美、欧、日和中国先后完成了各自独特的标志性任务,实现了飞越、绕飞、采样返回等多种方式探测,包括日本“隼鸟”号、美国“黎明”号、欧洲“罗塞塔”号。

中国嫦娥二号探测器近距离飞越小行星图塔蒂斯,实现首次小行星飞越观测,并获取最高分辨率3米的光学彩色图像。“这使中国成为继美、欧、日之后第4个实施小行星探测的国家。”季江徽说。

“小行星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李爽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曾说,针对小行星组成物质、物理特征等的科学探测,对于研究太阳系演化、生命起源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地球附近存在大量潜在危险小行星,相关探测任务可以验证小行星防御技术,提升小行星防御能力。

“小行星的危害,从过去到最近乃至于将来都始终存在。”季江徽举例说,早一些的例子有白垩纪生物大灭绝,近一些的有1908年俄罗斯通古斯大爆炸。特别是2013年2月的车里雅宾斯克事件,直径数十米的小行星在空中裂解形成“陨石雨”,导致1200多人受伤、数千幢房屋被毁。

国内外都不乏相关探测。贝努小行星就是其中之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认为,贝努在2175年至2199年之间撞击地球的可能性为1/2700。美国“冥王”号探测器计划在2020年获取这个直径约500米小行星的样品。贝努成为研究目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可能存在氨基酸等有机分子,有助探索地球生命起源以及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

地面监测对于探测危险的小行星亦不可或缺。在国内,自2006年以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位于江苏盱眙的专门用于监测发现近地天体的望远镜已发现了20多个威胁性的近地小行星。这个直径1.2米口径的望远镜还代表中国加入联合国的国际近地天体观测网(IAWN),为监测外太空危险的主干设备之一。“我们正在推进一个口径为2.5米的大视场光学巡天望远镜,目标也是监测一些小行星,建成后可能会落放在西部。”季江徽透露。

此外,探测小行星还有助于资源开发。他表示,太空任务非常昂贵,将来人类或许能在小行星上面直接开发提纯水,相比于资源、稀有金属,这更加重要。谷歌、腾讯等公司的前瞻性研究已经开始了。

季江徽还畅想了未来在太空旅行中造访小行星。“从冥王星发现到现在100多年,我们都已经成功地飞越它了,而且飞越了一个KBOs天体——‘天涯海角’。再过50年,人类去小行星旅行或者去火星居住或许不再是一个空想。今天的这些努力,都会为明天做铺垫。”他说。

造访并不简单

正因如此,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其下一轮低成本行星科学任务序列“发现”任务中,计划访问两个神秘小行星:2021年发射“露西”号,飞越探测木星的6颗特洛伊小行星;2023年发射“灵神”号,环绕同名的铁镍小行星灵神星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