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派”高校拾贝(4)

光山新闻网 李晓华 2019-06-12 09:15:00
浏览

这只从古井内淤泥和建筑垃圾中清理出的瓷罐完整无损,制作精美,瓷表面有特殊烧结自然形成的“冰裂纹”,完美呈现了龙泉瓷罐的鲜明艺术特征。此外,由于该瓷罐出土于明太庙古井中,被专家确定为明代皇家祭器,很好地佐证了此前考古学家对龙泉青瓷曾经为明朝早期宫廷和中央政府生产官方用瓷的推论。

据对此进行过专门考证的南航教授昂海松介绍,此前,在浙江龙泉考古现场发掘出的瓷器上刻有五爪龙纹、“官”字样,经过专家讨论,当时初步认为龙泉青瓷曾经为明朝早期宫廷和中央政府生产官方用瓷,但并无其它佐证,而南航明太庙古井出土的这件龙泉瓷器恰好印证了专家们此前的推断。

除龙泉瓷罐外,井内还出土了不少显示皇家建筑特征的黄色琉璃构件残块。井中还有不少发黑的建筑构件,有火烧后的痕迹。

对此,昂海松在其著作中谈道:“我从《明史》记载中找到相关出处:永乐十八年北京宫殿建成,次年朱棣迁都北京,此后明故宫日趋冷落,自然损坏非常严重。嘉靖 ‘十三年六月甲子,南京太庙火,毁前后殿、东西庑、神厨库’。这次火灾直接烧毁了明太庙的主要建筑。嘉靖皇帝在北京召群臣集议,决定不再修复南京太庙,而是直接将烧过的太庙遗址筑墙封闭了事。因而,古井成为各种建筑构件堆积处之一。”

不论古井中为何会有如此多的文物残块、又为何会出土如此完整的龙泉瓷罐,这座静静沉睡的古井都将会继续见证南航的成长与发展,无声地讲述明朝的那些事儿。

“古墓派”高校拾贝


 

武大建校图纸

发现高校:武汉大学

在距离南京500公里外的古城武汉,也有一件来自于校园的文物。只不过,这件文物并非来自于高校的地下,但它与高校的联系却更加紧密,因为该文物原本就来自于高校的发展历史之中。

2014年6月,经湖北省文物管理部门鉴定,177张武汉大学的建校图纸被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作为近代中国建立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的这些图纸主要是1929年美国人开尔斯为该校珞珈山校址完成的总设计图。

国立武汉大学定名后,确定以武昌城外东湖珞珈山一带为新校址。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李四光及叶雅各,推荐时居上海的美国人开尔斯担任新校舍建筑工程师,并赴上海邀请其到珞珈山考察。

根据武汉市志人物志记载,开尔斯出生于1869年,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对中国建筑艺术颇有研究。

实地考察后,开尔斯认为这一带山丘坡缓且水源充足,山石、泉水、湖水均可利用,各项建筑依山而建可节省地基及石料,于是赞同以珞珈山为校址。1929年3月,开尔斯开始勘测规划,半年后完成了总设计图。10月,建筑设备委员会正式聘他为新校舍建筑工程师,同时通过总设计图。

根据设计图,珞珈校园建筑布局呈现因山就势、组群变化有序的显著特点。在自由式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利用山体山势、地形地貌,依据“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原则,精心布置建筑群。整个校园在自由的格局中又有严格规整的片段,体现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并重的先进办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