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治水背后的气象“匠心”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7-29 09:20:50
浏览

 
 
湖北治水背后的气象“匠心”  
 

■本报记者 王璐

“气温35.2摄氏度,降雨量157.2毫米,水位19.46米,超警戒水位0.35米,当前实测洪峰流量33000立方米/秒,断面平均流速1.58米/秒。”暑夏,在湖北长江黄冈段一处民垸漫溢的抢险现场,气象人员仅花了几分钟就架设了一个微型移动气象台进行观测。

这种应急移动气象台是以卫星通信技术、4G通信技术为基础,集气象观测系统、视频会商系统、气象应急指挥系统、气象预报预警系统于一体的气象服务保障体系,哪里出现灾情,就可迅速赶赴现场,实时开展服务。据悉,这是湖北省继武汉、宜昌、襄阳、十堰之后的第5个应急移动气象台。

依江而居的湖北,拥有最长的长江岸线,是长江防洪最险要的省份。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给人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记;2016年长江再次遇险,在气象预报预警系统的支持下,长江武汉段应对有力,平安度汛。这一切,无不凝结着流域内综合防灾减灾的气象“匠心”。

准确预报 气象事业起飞

1954年8月18日,武汉关水位曾达29.73米,是至今为止的最高纪录。那一年,武汉中心气象台原台长郑启松正在石首市读初二,“从家到学校的15公里路,原来靠走,那一年必须坐船了。”郑启松告诉《中国科学报》。

当时湖北省共有10个气象站,气象台每天印发天气预报和雨情简报,判断出7月降水仍然偏多的趋势,为分洪起了参谋作用。

1998年8月16日,荆州市沙市区水位直逼45米,按要求超过45米就要分洪。当天16时,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要求长江水利委员会一小时内回答6个问题,都与降水量和洪峰有关。当时包括气象领域在内的20多名专家紧急商议:预见期内降水不会进一步加大洪峰,沙市区水位不会超过45.3米,分洪对下游各站影响有限。据此,党中央决定暂不分洪,严防死守。

如果没有准确预报,不可能取得当年的抗洪胜利。在郑启松看来,这些准确预报的背后,正是气象事业的起飞。

2016年,长江再次遇险。在上千个自动气象站、新一代天气雷达、风云卫星及其综合显示系统,以及融合神经网络和预报员经验等众多气象智慧的气象预报服务业务一体化平台、一键式预警发布系统的支持下,一切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重灾区麻城3座大型水库、7座中型水库和278座小型水库全部提前泄洪,成功避免十几万人大规模转移,龙王庙的水位牌上也没有留下记录。

打组合拳 绘就长江防汛“一张图”

为减少或避免重大水利工程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的影响,近年来,湖北各地气象部门使出浑身解数,为确保工程安全增添一份气象力量。

2016年洪涝灾害,长江“1号洪峰”7月1日过境三峡,气象部门会同防汛部门提前部署、密切监测、准确预报,从而使水库最大削减洪峰38%,避免了与长江中下游形成的“2号洪峰”叠加,大大缓解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经气象部门事后评估分析,这一年长江三峡气候特点为大雨开始早,暴雨站次多,年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第五多。

事实上,不仅三峡可以调控,分布在长江中上游的主要水库也同样可以。

据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旱灾害防御局副局长宁磊介绍,2012年至今,长江水库群精细联合调度的研究与应用已取得良好成效,国家防总、长江防总和地方防指利用上中游水库群联合调度的有效机制、信息共享平台和相关研究成果打出了一套精妙的组合拳。按照计划,到2020年,汉江、鄱阳湖五河及下游控制性水工程也将纳入流域水利工程统一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