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行业 “电”亮未来(4)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7-30 12:44:23
浏览

“这是我参加所内项目评审时发现的。”韩立笑着说,“只要是有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方案,如果获得了多数专家认可,我们就会多方争取资源,鼓励科研人员深入研究下去。”

 

正是这样贴心的服务,使电工所的科研领域不断拓展、延伸,也使得电工所的人才团队不断成长、壮大。

 

对此,温旭辉有着更直接的体会。1997年,北京的大街上还没有新能源汽车,温旭辉和3个同事就已率先开展新能源汽车数字化交流电驱动技术研究,并得到了电工所、中科院和科技部的项目支持。

 

“那时我们才30多岁,研究组只有4个人。但在中科院和电工所的支持下,我们在新能源汽车电驱动技术方面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研究团队也扩展到了数十人。”温旭辉心里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电工所研究员许海平与温旭辉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是从原先仅有几个人的研究组,慢慢独立发展成了研究部。

 

“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培养人才,是电工所人才工作的3个方面。”电工所党委书记张福宽表示,人才是研究所发展的重中之重。

 

自特色研究所试点建设以来,电工所坚持“围绕战略目标,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立足长远发展,选拔培养创新型后备人才”的队伍建设方针,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与人才工作保障小组,加强对各类人才培养引进工作的统筹和指导,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人事举措。

 

“对于关键业务领域,电工所筑巢引凤,直接加大对人才的吸引力度。”张福宽介绍,电工所充分利用现有的政策环境,通过“率先行动人才计划招聘”“海外人才走进中科院”等活动,加强高层次人员引进的宣传力度。

 

研究员马衍伟是电工所从海外引进的创新人才。2016年,马衍伟带领团队成功解决了铁基超导线规模化制备中的均匀性、稳定性和重复性等技术难题,最终制备出了长度达到115米的铁基超导长线,标志着我国在铁基超导材料制备技术领域的研发方面走在了世界最前沿。

 

“针对可再生能源与电气工程领域人才流失严重的形势,特色研究所建设期内,我们加强与高层次人才多角度、多方面谈心交流,创造条件不断改善科研人员工作环境,确保其稳定工作。”张福宽说,试点建设以来,电工所高层次核心骨干无一流失。

 

电工所通过加强关键技术人才和工程支撑队伍的培养与建设,3年来入选中科院“关键技术人才”4人。通过实施电工所创新研究员/副研究员制度、选拔年轻学术带头人和管理骨干担任重要岗位,为青年人才提供成长空间和舞台。

 

为促进成果转化,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电工所采取开放的人才支撑政策。

 

北京科诺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电工所孵化的致力于风力、光伏发电的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员许洪华的成果通过中科电气高技术有限公司完成了技术市场化后,全职进入科诺伟业工作,就任公司董事长。

 

“对于适合创业的技术人员,我们鼓励其利用研究所的全资产业化平台进行技术转移转化。”韩立说。

 

围绕行业所需,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强化成果转移转化,电工所在特色研究所建设中,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