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全智:从“句号课堂”到“问号课堂”(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8-07 09:35:23
浏览

后来,在指导学校数学建模队的过程中,她很快与工程问题相结合,邀请了一大批优秀教师来给数学建模队授课,介绍各类应用广泛的数学方法,包括图论、组合数学、优化理论等,更有程序、算法、数据的交叉融合。

随着数学建模竞赛的课程化,教师队伍的多样性传统一直保持至今。如今,该课程组的数学和非数学教师加起来,已经达到了20余位。

不仅如此,《漫话数学建模》课程已经成为全校公选课并纳入学校核心通识课程。来自不同学院的学生交叉组队或分组,已经成了数学建模教学和比赛的常态。学生毕业后的“出口”也更加多样化,进入非数学的各行各业,并深受欢迎。

无试卷、无考场、无补考

“我们的考核,现在就已经开始了!”从第一堂课开始,徐全智就告诉学生具体的考核要求,让学生做好心理准备。

她形象地把考核要求叫做“三无考试”,即无试卷、无考场、无补考。她侧重于过程考核、平时表现,而且贯穿整个《漫话数学建模》课程。

这种非百分制、非标准化的考核方式,在数学建模课程教学中已经推行许多年了。据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教学督导组组长谢云荪介绍,从1996年开始,学校在建设“国家工科数学教学基地”期间,就提出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在考核上摒弃“一卷定分”的传统考核方式。

作为时任学校数学建模队总教练、《漫话数学建模》课程组负责人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组负责人,徐全智正是考核方式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她说:“学校给了我充分的自由度,让我放手大胆地干!”

当时,教育部进行教学评估时,要求检查试卷,徐全智还专门就自己实行的“考试模式”写了一篇情况说明,向相关部门解释为什么要打破常规进行改革。

“数学建模的核心,就是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求学生有‘新四会’能力。考试模式改革正是推动工程数学教育的一个指挥棒,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徐全智说。

从20世纪90年代试点开始,非标准化考试逐渐从数学建模课程中探索成熟、示范推广,到了2007年,这种考核方式开始逐渐在数学学院大面积推开。

非标准化考试让大家在平时“脑洞大开”,而不是期末了才“临阵磨枪”或“临时抱佛脚”。对这种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学生也纷纷点赞叫好。

英才实验学院2018级学生钱映竹说:“本以为这是一门枯燥死板的课,没想到它带给我很多惊喜。徐老师的讲解颠覆了传统的解题思维,也提升了我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中国科学报》 (2019-08-07 第5版 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