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海螺的绝境
小海螺的绝境
深海采矿危及海底生态
采集自克兰—克利普顿带深海海底的深海动物 图片来源:DeepCCZ Project
■本报见习记者 辛雨
近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了更新版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对全球濒危物种保护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超过7000个物种被列入名录,使得该名录收录的濒危物种首次超过10万个,达到105732个。
该名录显示,海洋濒危物种保护形势严峻,有500种深海硬骨鱼、16种鳐鱼被列入名录,鳞角腹足海螺成为因采矿威胁被列入濒危名录的第一个深海软体动物。名录称,由于深海捕捞、油气开采以及深海采矿等人类活动的开展,这些深海鱼类正面临生存威胁。
深海开采“殃及”海底生物
1972年,一位名叫Hjalmar Thiel的年轻生态学家冒险深入太平洋的偏远地区。在海洋表面以下约4000米的地方,其深海软泥拥有数万亿的多金属结核——土豆大小的沉积物,含有铜、镍、锰等。
Thiel对该地区生长在沉积物上的小型动物很感兴趣,而他的旅行伙伴更热衷于从该地区富含金属的泥浆中提取有价值的矿石。有一次,Thiel告诫他们如果继续开采并将废物、沉积物倾倒在海面上,可能会导致浮游生物窒息。
几十年来,Thiel和同事一直在进行商业深海采矿对海底生物潜在影响的实验。这些实验模拟采矿行为,结果产生了沉积物,沉积物下降并埋没了海底的生物。测试显示,采矿本身会危及很多的海洋生物,对海底生物的影响比人们想象的大得多。
鳞角腹足海螺主要栖息在印度洋的深海热液喷口附近。它身上的外壳和鳞片含有铁合物,因此非常坚固,也具有磁性。
2003年,人类首次发现鳞角腹足海螺生活在海面下2900米的地方,且栖息地面积只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如此恶劣的栖息环境,这种海螺完全依靠身体独特的铁甲外壳和鳞片存活下来。
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生物学家Lisa Levin说:“鳞角腹足海螺的濒危向决策者发出了警告,提醒他们深海采矿可能对生物多样性造成潜在影响。”
日本海洋与地球科学技术厅深海生物学家Chong Chen认为,即使是对该海螺栖息地进行一次探索性的采矿活动,也可能破坏热液喷口,而且开采的沉积物也可能让它们窒息,从而对其生存造成直接影响。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李乃胜告诉《中国科学报》:“深海开采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绝不只是‘殃及’这种海螺,整个海底生物、生态系统都会受‘牵连’。”
开采深度决定影响程度
深海,通常被定义为海洋表面200米以下的区域。许多地方海床附近的温度在0℃附近徘徊,几乎没有光线,压力超过100MPa,相当于两只大象站在你的大脚趾上。深海内的生态系统非常庞大,目前,科学家几乎还没有开始研究这些生态系统。
近年来,世界各国针对海底矿产的研究开发基本仍处于调查勘探阶段,还没有真正进入工业化开采。李乃胜说:“但是,调查的最终目的一定是开采。目前,世界各国都在酝酿如何开采,由勘探转入开发,这是大势所趋。”
李乃胜认为,提到开采,首先考虑的应是环境问题,其中包括对海底动物的影响。在不同的海底深度开采不同矿种,可能影响不同的生物。
深海采矿主要有四大类。一是深海油气。2010年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导致墨西哥湾沿岸生态环境遭遇“灭顶之灾”,相关专家指出,污染可能导致墨西哥湾沿岸1000英里长的湿地和海滩被毁、渔业受损、脆弱物种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