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改 用技术守护祖国青山绿水
初心不改 用技术守护祖国青山绿水
——记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循环流化床党支部
宁夏中卫水泥窑炉改造项目临时党小组在宾馆讨论技术难点。 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循环流化床党支部供图
■本报记者 陈欢欢
8月初的一天,摄氏37度,《中国科学报》记者在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工程热物理所)廊坊研发中心看到,循环流化床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正在紧张地进行试验前准备。
下午4时整,2兆瓦燃烧试验正式启动,原本就酷热难耐的厂房内立刻温度飙升,装置表面附近体感温度很快达到六七十度,让人难以忍受。而在这样的环境中,现场人员需要设备巡检、样品取样,要轮班值守96小时,直到试验结束。
除了河北廊坊,在甘肃、宁夏、广西、贵州……这个8月,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都有工程热物理所循环流化床实验室成员奋战在工程一线。
“用技术守护祖国的青山绿水,是我们不改的初心;用技术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造福百姓,是我们肩负的使命。”工程热物理所副所长,循环流化床实验室主任、党支部书记吕清刚这样说。
攻克低阶煤气化
在祖国的大西北,戈壁滩和沙漠中的工业明珠——甘肃金昌,全国首套低阶粉煤循环流化床加压煤气化装置正在这里示范运行。
低阶煤约占我国煤炭探明储量的55%,如何清洁高效利用一直是国家重点研发任务。传统的煤气化技术需要以优质块煤为原料,将低阶粉煤拒之门外。循环流化床实验室创造性地采用高浓度物料循环和能量循环利用的技术思路实现了低阶粉煤气化,不仅清洁高效,运行成本也下降1/2~2/3,不到两年就可收回投资。
今年五一期间,正好赶上项目投运前的试运行,为了这关键的最后一步,团队10位成员扎根现场20余天,其中8位都是党员。
面对新工艺、新装置和新系统,调试工作非常重要,但也遇到很多困难。例如,系统优化运行发现,运行工况与设计工况偏差较大。
为了找到症结所在,现场总指挥、工程热物理所正高级工程师朱治平连着两个晚上没有睡觉,一直守在控制室内,全神贯注指挥运行人员采取预备方案和试错方法逐步靠近设计工况和指标,尽管高强度的工作加上头疼和头晕的高原反应,但他仍坚持和同事一起反复计算、仔细对比……在团队的不懈努力下,试运行调试终于取得了阶段性成功。
团队中的3位女同志也巾帼不让须眉。支部副书记柴祯为了减轻队友的工作量,独自承包了污染物排放监测,每小时都要爬到70多米高平台取样分析。
白天,头顶高原烈日、面朝西部风沙、耳边萦绕着蒸汽临时释放时的刺耳尖叫声,还要坚持逐个部件排查技术问题,晚上回到当地“最豪华”的酒店,团队成员总算能享受到“间歇性”热水。不过大家最期待的,还是每晚的总结会——挂上从北京带去的党旗,总结一天的进展得失,就像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浑身又充满了干劲。
看着眼前正持续平稳运行的设备,大家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完成示范运行任务,争取早日将这套技术向全国推广,让祖国的天更蓝。
和时间赛跑
距离金昌不远,宁夏中卫市的水泥窑炉改造项目现场,来自循环流化床实验室的另一个团队,也在这里度过了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