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改 用技术守护祖国青山绿水(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8-16 17:39:53
浏览

他们同样遇到棘手的技术问题。现场总负责人、工程热物理所研究员蔡军回忆到,从中试放大到2500吨生产线,现场出现了很多意外状况,特别需要的是技术和设备的风险管控。

遇到困难,优秀共产党员、“五四之星”、支部委员总是冲在前面。

青年党小组成员吾慧星说,为了不影响工厂正常生产,调试团队要在生产间隙争分夺秒进行调试。现场人手紧张,课题组负责人任强强、蔡军等人二话不说就去筛沙子、搬运油罐;困了累了,几把椅子搭在一起,就是一张床。

“我是老党员。”低调的蔡军在说这句话时难掩满脸的自豪。

由于许多党员常年奔波在项目现场,循环流化床党支部早在多年前就施行了“临时党小组”制度,通过多种形式的临时活动,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

例如,项目调试压力巨大,党支部就邀请其他有经验的老党员到现场与项目人员一起探讨,相当于把“参谋部”送到现场。这一招在解决现场技术问题上发挥了关键作用。

2015年,循环流化床党支部还设立了以研究生为主的青年党小组,定期进行学术和思想交流。在最新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青年党小组成员学习了老兵张富清的事迹。“这也提醒我们不忘初心,将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应用到实际中,造福百姓。”吾慧星说。

水泥产业的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是制约水泥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而现有的脱硝技术存在二次污染问题。在中科院先导专项“变革性洁净能源关键技术与示范”的支持下,循环流化床团队提出了原位和中位两步还原的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实现无氨低氮排放,且燃料适用度高,可吃“粗粮”,技术优势明显。

不过,随着执行高标准的省市越来越多,氮氧化物超低排放成为团队亟需攻克的技术难点。

“在政策重压下,我们是在和时间赛跑。”蔡军说。

必然的选择

这两个项目,都曾在廊坊研发中心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廊坊研发中心在技术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发挥着中试基地的作用,20余座试验台紧凑地搭建在两个厂房里,全年的试验安排更是紧锣密鼓、见缝插针。对工作人员来说,长袖工作服、口罩、安全帽、劳保鞋是标配,加班亦是常态。

中试基地试验支撑负责人曹晓阳是一名有7年党龄的“90后”,在他看来,中试基地的工作更像“螺丝钉”,哪里需要就随时顶上,大家配合才能实现目标。“我的使命就是做好本职工作,为我们团队成为国际一流研发团队贡献光和热。”

实际上,每一项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应用,中间都横亘着一道死亡谷。廊坊研发中心见证了循环流化床实验室多项飞跃死亡谷、实现工程应用的技术。

作为国内最早研发循环流化床燃煤技术的团队,随着技术的革新和时代的变迁,实验室历经多次考验,但在每一次抉择时,他们都选择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2017年,“十三五”布局任务启动,攻关燃烧界皇冠上的明珠——超超临界的呼声很高。但吕清刚清醒地认识到,不起眼的工业锅炉和工业窑炉才是我国现阶段燃煤污染物排放的主力。是去追求超超临界2%的极致提升,还是攻克减排40%的重大需求?答案显而易见。

正是有了这些关键时刻的抉择,才有了甘肃和宁夏这两个全国乃至全世界首套的示范项目。

“科技创新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吕清刚说,只有党组织筑起坚固的思想堡垒,才能在全体科研工作者心中树立最坚定的信念,战胜困难,用技术造福万千百姓。

《中国科学报》 (2019-08-16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