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放缓,工业机器人产业经历“倒春寒”?
“传统工业机器人发展受到了一定制约,新一代的机器人增长乏力,新的公司在不断倒闭关门,是不是机器人的冬天来了?还是机器人正处于进入春天的过渡,也就是中国所谓的‘倒春寒’,即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曲道奎抛出了这个疑问。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在全球经济发展滞缓的环境下,中国已经连续六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工业机器人密度不断提高,2018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137,相比2017年提高了34.3%,远超同期全球平均水平。
但是从2018年下半年起,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放缓。风口之下,是什么拖住了机器人产业增速的步伐?
传统优势市场萎缩
“汽车行业一直是机器人应用的主要市场,3C行业去年增长乏力,也使机器人市场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曲道奎指出。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曲道奎表示,汽车用的机器人几乎要求高品质和高可靠性,虽然中国机器人近几年得到了重大的发展和提升,但是和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时汽车行业过去几乎是国外公司垄断,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也就是十几年的历史,在品牌效应上与国外相比显得不足。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认为,工业机器人产业增速放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汽车和电子等主要应用行业发展低迷等。
曲道奎说:“现在传统的优势市场在萎缩,新的市场没有形成。机器人是“三高”行业,人才密集度高、技术密集度高、投资密集度高,更关键的是机器人的低附加值难以支撑研发创新的高投入。”
他同时指出,当前服务机器人的泡沫开始破灭,很多“天使”正在向“魔鬼”转变,市场数据怎么支撑是一个大的问题;特种机器人虽然有很多产品样机,但形成产业、推向市场需要一个真正的“凤凰涅磐”过程。
核心技术难以突破“最后一公里”
数据表明,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14.8万台(套),全球产量占比超过38%。高产量之下,不容忽视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中国高端机器人仍然依赖于进口。
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在三大核心零部件当中,国产自主品牌控制器产品在软件方面的响应速度、易用性、稳定性方面仍稍有欠缺,但是硬件平台在处理性能和长时间稳定性方面已经与国外产品水平相当,部分伺服产品速度波动率指标已经低于 0.1%,国内外技术差距已经开始出现缩减趋势。
“工业机器人我做了几十年,看到很多企业起起伏伏,最后都碰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实际上这在我们国家整个基础产业还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些年来国企也好、民企也好,采取的一个战略叫做先做大后做强,实际上这是一条不归之路。做大就意味着牺牲产品的质量,牺牲技术的突破,所以我没看到一家公司是这条路走通的。”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直言。
在李泽湘看来,过去的二十年我国机器人高端装备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尤其市场应用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极少数领域也有一些企业能够突破“最后一公里”,进入国际一流品牌,但是很多的细分领域需要“更上一层楼”,必须进行机制创新和人才培养。
技术融合拥抱机器人产业“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