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建什么样的国家公园?
活动在青海天峻县苏里乡的3只雪豹。 周发良供图
“又看见雪豹了!”这对于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天峻分局的工作人员来说,是再兴奋不过的事了。他们连续3个月看见6只雪豹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活动。虽然天峻县处在祁连山区域内,但过去几年从未直接目击到雪豹,即使红外线照相机也只是在近两年才捕捉到雪豹的影像。
作为高原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雪豹的频繁出现并不是偶然事件。自2017年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以来,天峻县草食动物明显增多,雪豹“光顾”的次数也多了起来,这让天峻分局的工作人员更加坚信建设国家公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8月19日至20日,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青海省政府主办的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在青海西宁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他希望本届论坛围绕“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这一主题,深入研讨、集思广益,为携手创造世界生态文明的美好未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基本完成顶层设计”
雪豹是大型猫科动物之一,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称为高原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在雪豹生活的地方,食物链一般是植物—草食动物—雪豹。
今年7月,天峻县森林公安接到通知,有3只成年雪豹出现在天峻县境内。早在5月,天峻分局技术员周发良就看见过一只成年母豹带着两只幼年雪豹在天峻县苏里乡境内活动,“这是第一次用肉眼看到的”。他告诉《中国科学报》。
天峻县林业站站长杨海港向记者介绍,自2017年5月启动雪豹监测以来,他们已获得大量雪豹、猞猁、豺、荒漠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影像。监测结果显示,地处青海祁连山西端的苏里乡拥有大面积雪豹连续栖息地。
不只有祁连山国家公园周围地区的生态状况有了良好迹象,其他9个试点国家公园也取得了阶段性成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在论坛上介绍,各试点国家公园陆续开展了资源本底调查、工矿企业退出等工作,加强了巡护执法、生态保护修复等基础设施,当地生态状况正逐渐改善。
“保护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这是我国实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初衷。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2015年,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等13部委联合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并选择在青海等省市的10个试点区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
位于青海省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是第一个试点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园公众与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前局长乔纳斯·贾维斯认为,该试点区完全符合国家公园划建标准。其中,保护优先、管理机构统一、实施生态修复、各级领导重视,让他及其他评估团成员印象深刻。
张建龙表示,目前基本完成国家公园的顶层设计,相关总体规划正抓紧编制和报批。
科学划定自然保护地类型是关键
我国现有自然保护地是由各部门分别建立的,截至目前我国各级各类保护地总数达1.18万个,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海洋公园、湿地公园、冰川公园、草原公园、沙漠公园、草原风景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等,以及正在试点的国家公园。
然而,虽然各类保护地都有各自的功能定位,但交叉重叠,碎片化、孤岛化严重,极大地影响了生态保护综合效能的整体发挥。
如何区分国家公园与各类自然保护地的关系是一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