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点亮”现代中国遗传学的未来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8-26 18:33:13
浏览

 
 
他“点亮”现代中国遗传学的未来  
科技界纪念谈家桢先生诞辰110周年  

他“点亮”现代中国遗传学的未来

他最早将“基因”一词带入中文,他为中国遗传学研究和教育开创多个“第一”:建立中国高校第一个遗传学专业、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他呼吁保护中国人的遗传资源,促成国家基因组研究中心的成立,使中国在世界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占据一席之地……

他就是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国际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

8月23日至25日,以“遗传学:技术创新与协同发展“为主题的2019全球华人遗传学大会在复旦大学举行,来自海内外的500余位遗传学家齐聚复旦大学,交流观点、分享智慧,共同破解当前遗传学的前沿和热点难题,充分展示华人遗传学家的风采。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代表学校致欢迎辞,中国遗传学会理事长薛勇彪、美洲华人遗传学会会长黄涛致开幕辞。

8月24日,纪念谈家桢先生诞辰110周年座谈会暨谈家桢纪念室揭幕式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界专家和谈家桢先生的亲友、学生等7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缅怀这位令人尊敬的前辈、和蔼慈祥的长者和教书育人的典范。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礼,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陈竺发来贺信。

坚持真理 科学报国

1936年,谈家桢先生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次年,面对现代遗传学奠基人、导师摩尔根的挽留,怀着“科学报国”理想的谈家桢先生毅然放弃国外的良好条件,选择回国。

在抗战的烽火里,在大学西迁的辗转中,谈家桢先生坚持对知识的坚守。

“在祠堂简陋的‘实验室’里,当时唯一的照明工具就是一盏小小的桐油灯,条件非常简陋。”上海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说,就是当年半夜微弱的灯光,点亮了中国现代遗传学的未来。

从事遗传学研究和教学70余年,谈家桢先生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在相关研究领域做出开创性成就,他发现的瓢虫色斑遗传的镶嵌显性现象,提供了经典遗传学发展的重要补充和现代综合进化理论的关键论据。

更令人敬佩的,是谈家桢先生对真理的坚持。

上世纪50年代,苏联的米丘林学说在国内盛行,它强调对育种起决定影响的是外部环境而非内因,摩尔根的基因学说受到压制。在当时的环境下,谈家桢先生不惧压力,坚定地捍卫摩尔根遗传学的科学真理。

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国屏表示,谈家桢先生的最大贡献,在于在当时的环境下,“坚持细胞遗传学的摩尔根学派思路”,并最终“让中国遗传学界形成一种自由的交流、共同发展的氛围”。

“正是他的坚持,才有了在复旦大学塑造的‘三个第一’。这种求真务实、坚持真理的精神非常值得后辈学习。”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亚平表示。

培养人才 提携后学

作为教育家,70余年间,谈家桢先生言传身教、潜心育人,为我国遗传学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桃李满天下。

1978年改革开放后,谈家桢先生发现国内的遗传学发展严重落后,欧美已经跨入分子生物学时代,差距巨大。

他不顾动过两次大手术,拖着病躯,远访美国、欧洲和日本,大力加强交流合作,先后推荐学院17位中青年学术骨干去国外访问、进修和合作研究。这些人学成回国,后来大多数成了复旦大学遗传学科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