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点亮”现代中国遗传学的未来(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8-26 18:33:13
浏览

1979年,谈家桢先生邀请自己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老同学、美国科学院院士James Bonner带领学术团队来复旦大学开设分子遗传学培训班,系统介绍建立基因组文库、分子克隆等前沿学术进展,为我国开展分子遗传学研究培养了大批骨干。

“当今科技界对生命科学的研究竞争很激烈,惟有人才的优势,才能使中国取胜。”这是谈家桢先生经常说的话。

金力是谈家桢弟子刘祖洞先生的学生,当年,谈家桢先生决定选拔1名硕士生、3名本科生进行遗传学和数学的交叉培养,金力就是3名本科生之一,后来,金力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时,80多岁的谈家桢先生亲自飞到美国,力邀他回国。

“谈先生坐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飞机找到我,邀请我回国。午间他就在实验室公共房间的沙发上睡下了。”金力回忆道,看到心目中的一个大科学家,那么高龄还在为遗传学发展奔波,“我当时眼泪就下来了”。

谈家桢先生离开时,金力在他耳边轻轻告诉他,“您放心,我肯定回来。”

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主任黄薇也清晰地记得21年前她第一次向谈家桢先生汇报工作的情形。

“当时向谈老汇报时非常紧张,他却非常和蔼可亲。”黄薇说,“他耐心听完我的介绍,非常敏锐地把获得的分析结果与国际相关领域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比较,深入浅出地指明工作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

不久,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谈老对晚辈不遗余力的提携和鼓舞,令我深受感动和鼓励。”黄薇说。

高瞻远瞩 推动人类基因组研究

在黄薇看来,1997年的夏天,对中国遗传学界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当时,谈家桢先生不顾年事已高,以极大的魄力和勇气上书中央,阐述保护中国人类遗传资源、加大投入组织攻关加速我国人类基因组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中央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充分肯定,并做出重要批示。

1997年9月科技部在上海召开座谈会,谈家桢先生在会上提出要将基因组研究上升为国家级专项,建议在上海和北京各建立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

黄薇回忆,对于南方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如何选址,当时谈家桢先说了一句话:建议去浦东看看,建议考虑正在建设中的张江高科技园区。

“后来才明白谈先生是要我们在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基地上,构建起知识源头的基因组科学和技术体系。”黄薇说。

“这个思想非常高瞻远瞩,现在浦东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中心。”赵国屏说。

“科技工作者只有加倍努力,为我国的生命科学和遗传学发展发奋工作,再攀新高峰,才不辜负谈先生对我们殷切期待。”张亚平说。

当天,还举行了相关捐赠环节,中国遗传学会捐赠了由李振声先生创作的纪念谈先生的书法作品。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卢大儒代表高沛之先生家属捐赠反映复旦遗传学历史的珍贵文稿。复旦大学药学院院长、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主任王明伟捐赠谈先生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与他的通信原件等。

人物简介:

谈家桢,1909年出生,浙江宁波人,中国现代遗传科学奠基人之一,享有国际声誉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曾任上海市第八、九、十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五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六、七届中央副主席,民盟第八、九届中央名誉主席,民盟上海市委员会第七、八、九、十届主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