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流人文社科期刊的“变”与“不变”
我国一流人文社科期刊的“变”与“不变”
表1:CSSCI 来源期刊种类(2014~2015)与(2019~2020)频数统计表
表2:CSSCI 来源期刊(2019~2020)地域统计表
图1:CSSCI 来源期刊种类(2014~2015)与(2019~2020)树形分布图
图2:CSSCI 来源期刊(2019~2020)地域分布图
■赵硕
近日,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认为,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
虽然此次期刊建设和改革的目标是针对创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发展,但笔者认为,《意见》对创建我国一流人文社科期刊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早在1665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就出版了人文期刊杂志《学者杂志》,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人文期刊。我国最早的人文期刊起源于19世纪,为德国汉学家郭实腊于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发行时间延续5年多。最早的白话文人文期刊出现在20世纪初期,如五四运动时期的白话文期刊《新青年》《生活周刊》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陆续创建了一批人文社科期刊,如1951年4月创刊的第一家高校文科学报《文史哲》起到了引领人文学术潮流的作用。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我国人文社科期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人文期刊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了巨大贡献。迄今为止,我国人文社科期刊数量已达到3000种左右,涵盖了25个大类的不同学科。
我国人文社科期刊数量众多、良莠不齐,如何创建一流人文期刊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人文社科期刊在长期发展中存在着诸多制约一流期刊发展的瓶颈,如一流人文社科期刊的认定和评价不明确、地域分布不均衡等。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和研究机构主要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CSSCI)为人文社科核心期刊的认定标准,该索引是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数据库,最早开发的数据出现在1998~1999年,目前该数据库已经更新到2019~2020年的CSSCI期刊数据。在二十年的发展中,该数据库对于引领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实现国家软科学的创新突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创建我国一流人文社科期刊也起到了风向标的引领作用。
在这里,我们不妨以CSSCI来源期刊(2014~2015)和CSSCI来源期刊(2019~2020)的数据进行对比,来看一下近五年我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的变化情况。
通过分析对比CSSCI来源期刊(2014~2015)和CSSCI来源期刊(2019~2020)频数统计表的情况来看(见表1和图1),我国人文社科期刊近五年变化最大的是管理学期刊,频数百分比增加了0.9;其次是人文、经济地理期刊,频数百分比增加了0.8;经济学期刊和综合性社科期刊的频数百分比下降较明显,分别下降了1.37和0.93;其他大多数人文社科期刊近五年的学科分布和期刊种类并无太大变化。
这说明我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的淘汰率不高,发展较为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