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流人文社科期刊的“变”与“不变”(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8-28 13:23:03
浏览

我们不妨再看一下CSSCI来源期刊(2019~2020)的地域统计数据(见表2和图2)。我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地域分布频数最高的是北京,其次是上海;频数最低的依次是西藏、宁夏、海南、河北、贵州、青海、内蒙古,基本上属于我国中西部偏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

这说明我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的地域分布严重失衡。

通过以上统计数据可以发现,我国人文社科一流期刊的发展与国家创新发展的战略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参照《意见》精神,未来我国一流人文社科期刊的发展路径应体现在优化期刊发展布局、引领学科专业创新研究、推进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等方面,以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和发展战略。

首先,我国一流人文社科期刊的地域分布不尽合理。以CSSCI来源期刊(2019~2020)的地域统计为例,京沪粤三大省的C刊数量占到了321种,比例达到56.5%,而新疆、青海、宁夏、云南、贵州、广西、内蒙古、西藏、海南等偏远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C刊数量仅占4.4%,地域发展的不均衡性十分明显,这也是未来我国实现一流人文社科期刊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须优化一流人文社科期刊的发展布局,重点扶持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的一流人文社科期刊建设,同时建立我国人文社科一流期刊优胜劣汰的动态机制。

其次,突出人文社科期刊的专业化导向。从CSSCI来源期刊(2014~2015)和(2019~2020)的分类来看,综合性社科期刊和高校综合性学报在核心期刊的分布频率分别达到了21.1%和20.8%,因此,如何突出发展这两大类人文社科期刊的专业导向也成为未来一流期刊发展的重要问题。这就需要整合期刊栏目资源,打通产业链、形成创新链,将一流人文社科期刊的发展与地区的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重点发展和打造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专业栏目,从而提升期刊的社会服务功能。

再次,不断提高期刊的品牌效应。目前,我国人文社科期刊的全球学术治理参与度不高,作者群和读者群的国际化程度不明显。在这一点上,我国人文社科期刊应该发挥学术治理的引领作用,如积极参与和主办国际学术会议,吸引国际高水平作者,引入期刊文章评审的国际同行评价,甚至可以吸纳高水平国际编委,逐渐发展双语版期刊,提升人文社科期刊的国际化程度和期刊的品牌效应。

最后,不断推进我国人文社科期刊的数字化建设。期刊的数字化建设体现了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需求,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时代,人文社科期刊的数字化水平也反映了一流人文社科期刊的发展标准。我国人文社科期刊的数字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期刊数字化转型升级尚有一定距离,目前仅限于中文数据库。未来,我国一流人文社科期刊的数字化发展还应体现在知识的大众化普及和育人功能上,如数字化知识服务出版平台、融媒体出版系统、期刊大数据中心建设等体现智能化期刊发展的路径,以此来不断提高我国人文社科期刊的国际话语权。

作者系西北工业大学教授、西安文理学院特聘教授。本文为西北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基金《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育人的实证分析》〈SKJJZ2019003〉阶段成果

《中国科学报》 (2019-08-28 第4版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