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纪念黄昆先生百年诞辰(2)
这个只有2万元经费的项目,科研成果却不少:产出37篇期刊论文,1次国际会议特邀报告,5次全国会议特邀报告;“超晶格电子态理论”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黄昆先生这辈子就申请过这一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他特别珍惜国家的钱,但花自己的钱却不太在乎。”朱邦芬说。
黄昆学生虞丽生在回忆文章中提到,半导体所教研室的年轻教师林福亨得了肺结核,在北医三院动手术失败,生命垂危,是黄昆设法把他转到阜外医院重新手术,同时黄昆用自己书的版税托人在英国买回特效药,林福亨总说黄昆是他的“救命恩人”。
与在科研上取得的巨大成就相比,黄昆为人谦虚,在生活上极其低调朴素。黄昆家是一套建于1955年的70平米小三室的单元房子,地面是水泥砖,没有任何铺设。60年代初,黄昆家中有一台苏式黑白电视机,一有重大节目,年轻教师都涌到他家看电视,房间里挤满了人,许多人就爬到了他家大床上。
虽然中科院后来给了他一套五间的院士房,也只是在黄昆逝世的前两年住进去了。黄昆去世后,李爱扶马上就搬回了中关园,直到2013年去世。
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面对媒体采访时他经常说:“我是一个普通的科学工作者,没有什么神奇和惊人的地方。我这一路走过来是非常幸运的,每个时期都是有着机遇,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不管有多有少,总是能够使自己的力量真正使出来,做点有用的工作。”
中科院院士郑有炓至今留存着黄昆寄给他的一封信。1990年5月,黄昆到南京参加中国物理学会年会,期间,郑有炓建议他带着夫人李爱扶到南京郊外逛逛。
“我给了黄昆先生一张较详细的南京市地图,会议结束后他回到北京,特此给我来信表示感谢,还说忘了把我给他的那张南京市地图还给我。点滴事例,足以表明黄昆先生实事求是的精神。”郑有炓说。
朱邦芬说:“黄昆先生始终坚持在科研第一线工作,做事十分认真,这是我国科技界当前比较缺乏的精神。”
为师:重视培养人才远胜个人学术成就
1947年,黄昆在给杨振宁的一封信中探讨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回国,还是暂不回国?
他在信中写到:“看国内如今糟乱的情形,回去研究自然受影响,一介书生又显然不足有挽于政局”;“如果在国外拖延目的只在逃避,就似乎有违良心。我们衷心还是觉得,中国有我们和没有我们,makes a difference。”
在强烈的爱国精神驱使下,1951年底,黄昆回国。据朱邦芬回忆,黄昆年富力强的岁月是在祖国的教育战线上度过的。
1956年,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和南京大学联合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业,黄昆任半导体教研室主任,谢希德任副主任。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大多数成为我国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的科研骨干,因此学界将也将这个专业称之为“半导体的黄埔军校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