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科学强国 树立科研自信
余国琮院士年近期颐仍奋斗不止——
致力科学强国 树立科研自信
窗外骄阳似火,屋内挥汗如雨。这段时间,97岁的余国琮院士整日坐在电脑前修改书稿。
桌上一部大部头专著《化工计算传质学》,书中夹着许多纸条,注明第三次出版要修订的内容。书下是一封发自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的感谢信,盛赞他“提供了一本高水平且销量极好的科学专著”。
年近期颐,奋斗不止。余国琮始终牢记着周恩来总理的那份嘱托:“一定要争一口气!”
那是在1958年,我国由外国援建的首座原子反应堆投入运行。由于国际关系突然生变,重水供应面临中断,自主开发重水生产技术成为当务之急。“重水分离当时是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秘而不宣的尖端技术。1959年5月28日,周恩来总理到天津大学视察,特意到我们重水浓缩研究实验室,他握着我的手说:‘现在有人要卡我们的脖子,不让我们的反应堆运作。我们一定要争一口气,不能使我们这个反应堆停下来!’总理的嘱托让我们备受鼓舞,我们暗暗发誓:一定要尽快把重水搞出来。”余国琮回忆说。
要争一口气!余国琮率领团队,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日夜刻苦攻关,搭建了一个个实验装置,创新精馏方式。经过无数次测试,终于在1965年研发出重水生产工业技术,并成功生产出符合要求的重水,为新中国核技术起步作出了宝贵的贡献。就是在此过程中,余国琮牵头在天津大学成立了“稳定同位素专门化”专业,为我国培养了首批重水生产专业技术队伍。
作为精馏技术领域国际著名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余国琮被称为“我国精馏分离学科创始人”“现代工业精馏技术的先行者”“化工分离工程科学的开拓者”。他在精馏技术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领域作出了系统性、开创性的贡献,彪炳于共和国化学工业发展的史册。他在科学研究上孜孜以求的动力源只有一条:国之所需,心之所向!
致力于科学强国,需要树立“科研自信”——这也是余国琮经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在美留学期间就被列入1950年的美国科学家名录,并获得象征学术成就的“三把金钥匙”的余国琮对世界化工学科的发展趋势有深刻了解,他说:“首先在基础研究领域,我们应该有信心迎头赶上去!”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首批巨资引进的大庆油田原油稳定装置是年利润50亿元乙烯生产的龙头装置,由于装置的设计没有充分考虑我国原油的特殊性,投运后无法正常运行。
外国技术人员在现场连续数月攻关,仍没能解决问题。余国琮带领他的团队对这一装置开展研究,应用自主技术对装置实施改造,成功解决多个关键问题,不但最终使整套装置正常运转,经改造的装置技术指标还大大超过了原来的设计要求。用自主技术给进口成套装置“动手术”,破除了当时科技工作者对进口技术的迷信。此后,余国琮又带领团队先后对我国全套引进的燕山石化30万吨乙烯装置、大庆乙烯、茂名石化大型炼油减压精馏塔、上海高桥千万吨级炼油减压精馏塔、齐鲁石化百万吨级乙烯汽油急冷塔等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超大型精馏塔进行“大手术”,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石化工业的生产率。
精馏,是覆盖所有石化工业的一项通用技术,90%以上的化工原料都要经过精馏这一加工过程,其能耗占生产过程总能耗的比例高达40%~70%。从我国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这一重大战略需求着眼,余国琮在科学研究中将“精馏”作为主攻阵地,探索出精馏技术产业化发展路径、组建了我国最早的精馏塔新技术设备制造企业、创造了从研究到试车生产的“产学研”模式……迄今,他带领科研团队先后改造或新建的工业精馏塔总数过万,直接推动了我国石化、轻工、环保等行业精馏分离技术的进步。目前我国石化工业80%以上的精馏塔均采用了余国琮等人开发的新技术。目前,我国在精馏技术领域已跨入了国际先进国家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