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青岛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发布(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10-09 08:09:16
浏览

王文兴,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多年来完成国家环境科研项目40多项。在酸雨、煤烟型大气污染、光化学烟雾、大气PM2.5、灰霾以及环境量子化学计算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他曾在二十年间跑遍了大半个中国,进行酸雨观测和研究。首次计算了全国大气酸性和碱性污染物排放强度地理分布, 查清了全国酸雨现状及其分布规律和沉降通量。建立了我国第一套材料暴露酸雨自动试验装置,并在国际上率先开发了材料二元损伤函数。在煤烟型大气污染方面,曾对太原和沈阳当时严重的煤烟型大气污染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观测研究,查清了污染物三维空间分布、演变规律、传输和来源,制定了综合防治规划。在大气光化学方面,建立了国际先进的长光路FTIR光化学模拟装置,并首次得到了甲烷和煤烟中PAHs等光化学衰减规律。近十年来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区域PM2.5和灰霾以及环境量子化学计算研究。查清了山东地区PM2.5的质量浓度、化学组成、粒径分布和来源。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环渤海地区大气灰霾研究,对本区三省两市灰霾的现状、发展趋势、大气颗粒物化学组成、形成机制、环境影响及控制对策,得到了一系列重要结果。在国内率先将量子化学计算应用到环境化学领域。

3.傅文韬

傅文韬,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管办副主任、潜航员、高级工程师,是我国自主选拔培训的“蛟龙”号首批潜航员之一。2012年6月,傅文韬作为主驾驶,操作“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最大深度7062米,创造了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蛟龙”号自2013年转入试验性应用阶段以后,背负着潜水器试验和实际应用的双重压力。在航次任务执行过程中多次出现潜水器故障危险和热液区等应用区域高风险作业情况,傅文韬执行了全部下潜任务71次中的36次,其中三次遇到并化解了重大险情,出色完成了“蛟龙”号下潜作业任务,同时也取得了深海作业多项纪录突破。如单潜次海底最远观测作业距离5公里以上,最大作业爬升高差1100米,最大地质取样重量124公斤,单潜次海底生物样品种类14种以上,首次完成超深渊海底区域作业工具的布放、回收作业,标志着我国深潜高精度定位作业能力进入世界水平等多项作业纪录。这些下潜作业任务的高质量完成,直接推动了我国海洋高科技平台的科技实力转化为深海资源勘探、深海生物、地质等科研领域的多项重要综合成果,并直接为海洋超深渊学科这一科学研究领域的产生作出了突出贡献。

4.蒋文春

蒋文春,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工学院副院长、教授,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杰青。长期从事能源和化工装备设计制造与安全服役理论的研究工作,带领团队发明了节能高效、结构紧凑的点阵材料换热器,其换热效率比传统管壳式换热器提高10倍,而重量降低5-10倍,在石油化工、核电、航空航天领域取得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建立了高温和疲劳环境下的强度设计理论,发明了关键制造技术,实现了工业化应用。研究成果促进了国内首台百万吨乙烯关键装备——EO反应器的生产以及大型石化装备PTA压滤机的国产化。建立的超大型压力容器焊接残余应力与变形调控理论与方法,引领了我国超大型压力容器制造行业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为我国化工装备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转型跨越发挥了重要作用,产业应用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0.15亿元,新增利润2.69亿元。作为《石油化工压力容器设计》精品课建设的主讲教师,形成了具有石油化工特色的压力容器设计研究型教学方法。多年来,坚持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变为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的学术性。

5.高伟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