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培建:走进星际探索的大航天时代
叶培建:走进星际探索的大航天时代
新华社北京10月4日电 题:叶培建:走进星际探索的大航天时代
新华社记者胡喆
他是我国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研制团队的“大专家”,是无数年轻人心中的“主心骨”。从资源二号到嫦娥一号,从圆梦月球到逐梦火星,有他在,“发射不紧张、队员吃得香”。为中国航天事业尤其是空间事业兢兢业业奉献50余年,一生矢志“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科学家”。他,就是此次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
七旬探月“追梦人”
2019年1月3日,中国人自主研制的嫦娥四号探测器稳稳降落在月球背面的冯·卡门撞击坑,中国代表全人类首次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
在嫦娥四号成功落月的当天,一张照片在网上火了。
嫦娥四号成功落月的那一刻,74岁的叶培建静静走到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的身后,对她表示祝贺和鼓励。
而作为与叶培建共事多年、亦师亦友的张熇,此刻再也无法掩饰住内心的激动,流下了幸福的泪水。两代“嫦娥人”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我们一起经历了那么多,以后要走的路还很长!”叶培建深有感触地说。
诚然,从嫦娥一号艰难立项,到嫦娥四号究竟去哪儿,叶培建的探月之路,走得并不容易。
嫦娥一号时,研制经费有限,叶培建和同事们一起,把一块钱掰成三块花,精打细算地铺就出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器的“奔月”之路。
嫦娥四号时,鉴于嫦娥三号成功落月,有人认为我们应该见好就收,为了稳妥起见,还应该把探测器落在月球正面,叶培建则极力主张到月球背面去。
“无论是技术的进步还是人类探月事业的发展,都需要我们做一些‘冒险的事情’,真正去开拓、去创新,开辟新的天地。”叶培建说。
思想有多远,才能走多远。就这样,中国的“奔月之梦”在叶培建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下,完成了举世瞩目的圆梦之旅,书写了人类探月史上崭新的一页。
用“航天梦”托举“中国梦”
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
曾有人质疑,为何要花如此大的代价和精力去探索月球和火星以及更深远的宇宙?
对此,叶培建总是抱有自己的态度:“人类在地球、太阳系都是很渺小的,不走出去,我们注定难以为继。月球是全人类的,但谁开发谁利用,我们今天不去,以后可能想去都难。”
过去,国家在一穷二白、比较落后的情况下,是几年一颗卫星。现如今一年几十颗卫星,让中国人有了更多仰望星空的能力。实践证明,只有创新才能让我们的国家发展得更快、更好。
“过去我总说‘要做个可怕的人’,就是要让困难怕你。”叶培建认为,航天是一项“差一点点就成功、差一点点就失败”的事业,面对困难就要迎难而上、越挫越勇。当前,我们的国家面临更严峻的形势、更复杂的变化,我们要发展,就必须要靠创新,必须要技术上更强大。
中国探月工程的论证报告提出,到2020年前完成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计划。叶培建告诉记者,明年,我们计划中的嫦娥五号将完成采样返回。紧接着,对火星的探测也将拉开帷幕。
“火星探测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行星探测,我们的第一次火星任务将会把三件事情一次做成:首先将探测器发射到火星,对火星进行全球观测;其次降落在火星;同时火星车要开出来,在火星上巡视勘测。这将是全世界首次在一次火星探测任务中完成上述三个目标,在工程实现上是很大的创新,中国现在就是要做别人没有做的事情。”叶培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