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独立建所六十年发展纪实(4)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10-14 10:25:13
浏览

2017年,钠镍电池技术以5500万元现金+500万元作价入股实施转化,获北京首科三新基金A轮投资2.4亿元,2018年底建成了我国首条钠镍电池批量化生产线。高安全性钠镍储能电池实现成功转化,形成了“研究开发—中试—产业化—研究提升”产学研合作的良性循环,建立了从陶瓷、电池到储能系统的完整技术链,为我国此项技术的从无到有、从跟进到未来领跑创造了条件。

绿色低成本水钠储能电池也实现了商业化运行。在钠基储能电池工程化研制的基础上,科研人员开展了常温水钠储能电池的研制工作,顺利完成单体电池的产品定型,建成了具备一定自动化、连续化程度的生产线,光储系统在上海市电力公司实现并网运行。2017年,水系钠离子电池技术获软银中国1.3亿元A轮投资,已建成国内首条20MWh生产线,产品达到欧美市场标准,已纳入日本软银全球光储计划。

凝心聚力 改革创新

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离不开党建工作的创新开展,来组织引领前沿探索、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也离不开科研环境的不断改善,来为科学研究提供坚实保障。

上海硅酸盐所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5+2”的总体布局,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中科院党组决策部署,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持续增强党组织政治领导力、基层组织力、自我净化力、文化凝聚力,全面提升党建工作质量,为建设一流研究所、实现“四个率先”提供坚强保证,以优异成绩谱写新时代改革创新发展新篇章。研究所获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连续6届获“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

为提高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工程的能力,上海硅酸盐所提出了建设新材料中试和关键材料工程化创新园区的方案。

2015年7月,上海硅酸盐所与江苏省太仓市签订了建设太仓园区的协议,致力于将太仓园区建设成为新材料中试、重大工程用关键材料工程化研究和新材料企业孵化的基地。建设太仓园区是研究所开拓发展空间、建设开放型综合科技创新平台的重要举措。由此,上海硅酸盐所将形成长宁园区(对外交流窗口)—嘉定园区(研发中心)—太仓园区(工程化基地)“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园区布局。

同时,在科技体制改革上,上海硅酸盐所也站在了最前沿——

健全科研分类绩效评价体系。根据研究工作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岗位设置。优化分类考核评价方法,进一步健全科研绩效评价激励机制。

基础研究方面,延长考核周期,考核以理论成果实际水平、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为主要评价指标,强化个人贡献考核,建立竞争上岗和末位淘汰机制,加大人员待遇方面的投入。高技术研究方面,强化团队考核,注重成果的实际应用、在国家重大工程中的作用等,使科研人员通过其承担的任务实现高收入。产业化研究方面,重点考核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效果及技术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人人有机会在成果转化中获得收益。

改革科研运行机制,实行项目分类部署,激发科研创新活力。针对应用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产业化等不同性质的工作,分类进行项目立项、绩效考评和奖励激励,提升重大成果产出能力和水平。

制定实施一系列成果转化政策,提高科研人员获得感。加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奖励,研究团队最高可获得转移转化净收入52.5%的奖励,以此激发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