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发论文”?赵国屏院士:莫用随意“推理”攻击抗疫勇士(2)
对于我们这个14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又处于经济快速从落后走向先进(从“老牛拖破车”到高铁普及是在我这一代人的时间内完成的)的特殊时期,这个决策的艰难程度,对于上亿可思考的大脑来说,既可能是“可想而知”也可能是“不可想象”的!
我的感觉,我们对新发传染病防控的体制,在2003年之后,虽然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依然有不少不适应各种新发突发情况的缺陷。而舆论的反映,本质上可以归结到这些缺陷上。因此,我希望在疫情结束之后,我们大家能够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再一次从根本上完善这个体制。
我初步的考虑,就是这个体制必须是“能动”的,不能是“死板”的;必须是“协同”的,而不是“孤立”的。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把“平时”与“战时”联系起来,平时要搞好演练和教育,战时就好办了。
至于思想或者舆论层面的问题,从政府到专业机构及专业工作者(包括科学家),大家都要反思。然而,在今天这样的时刻,我希望大家都能够在科学理性思维的方向上迈出一大步,不要用随意的“推理”,去攻击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的勇士,而要和他们同舟共济,一起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科学视角如采用不好,其他视角没意义”
在此前的1月29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在与《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对谈中表示,公共卫生人员的决策考虑的就是科学性问题,是一个科学的视角,但政府官员考虑问题并不单纯是科学视角,这只是他们决策的一部分。
“他要考虑政治视角,考虑维稳的问题,他要考虑经济的问题,他要考虑春节老百姓的天伦之乐,满意不满意的问题。我们说的话往往只是他们决策中采纳的一部分。”曾光说。不过他也强调,科学的视角如果采用不好,其他视角也会没有意义。
赵国屏认为,中国这个国家、武汉这座城市以如此之大的体量,当发生类似新冠病毒肺炎这样重大疫情的时候,并且出现在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如此关键的时间节点,要想做到科学决策,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他说,即便我们已有SARS、甲型流感等疫情在前,但每次疫情既有可参照经验,又有不可参照的部分。加之我国在SARS以后,虽然建立起一个相对良好的防控体系,但如何把科学研究的结果很好地用于服务国家重大决策,或者与决策之间进行有效联系,仍是一大难题。因此,出现一些决策上的失当,是可以理解的,更没有必要将CDC发表流行病学论文,与它防控职责的履行对立起来。
CDC回应:及时刊发调查结果有助于共同研判疫情
就在记者截稿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就网友质疑,对该中心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文章作出官方说明。在这份声明中,CDC指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在中国武汉初期传播动力学》一文,是由来自CDC、湖北省疾控中心、香港大学等十几个单位的专业人员共同完成,该论文“所有病例在论文撰写前已向社会公布”。
CDC官方声明还提出,论文提出的“2019年12月份即在密切接触者中发生了人际传播”的观点,是基于425例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做出的回顾性推论。
“这是一篇回顾性分析!12月中旬还不知道是什么病,病原不清,都是调查四百多例流行病学的推论!Onset的日子都是推测,这个大家没有看明白!把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混在一起。”1月31日,高福在对媒体回应中也如此表示。
“及时在学术刊物发表调查结果,有助于国内外专业同行及时了解疾病的特征,共同评估和研判疫情,改进防控策略。”该声明称。
下附CDC官方声明全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文章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