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发布《全球智慧城市发展态势与研究热
10月12日,上海交大城市科学研究院发布《全球智慧城市发展态势与研究热点报告(2015-2018)》,对智慧城市在全球的发展趋势与热点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度解读。报告显示,科技型智慧城市建设是目前主流,但未来智慧城市发展更注重“人文”;“物联网”、“传感器”、“互联网”等成为智慧城市研究热点领域,而京津沪也成为全球智慧城市的热门。
专家表示,通过严谨的文献研究和理性分析,上海交大城市科学研究院为我国新型人文智慧城市的研究和建设提供了智慧支持和理论支撑。
教育部《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介绍说,从全球范围看,智慧城市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以数字科技为中心的科技型智慧城市,重点是先进信息通讯技术研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的信息化水平;二是以市政管理为中心的管理型智慧城市,重点是信息通讯技术在政府管理中的应用,提升城市管理和运营的效率;三是以人文科学为基础的人文型智慧城市,重点是信息通信技术在公共服务和文化消费中的应用,提升城市的宜居度和人文关怀。
目前我国的基本情况是,科技型智慧城市是主流,主要围绕着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三维仿真、数据建库等开展,管理型智慧城市受到高度重视,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数字城市、数字政府、数字交通等政务平台纷纷上马。而人文型智慧城市的研究、规划与建设才处于起步阶段。刘士林表示,新型智慧城市的“新”,就体现在以人为本,而不是把智慧城市建设完全等同于技术、资金和管理,因此,新型智慧城市,既是在全球智慧城市建设进入到人文型智慧城市阶段后的必然产物,也切中了我国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见物不见人”的问题和弊端。
他认为,尽管导致现阶段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问题和因素很多,但其中有两个方面亟待关注和解决:一是缺乏基础理论研究,在基本内涵不确定、评价体系不健全、发展定位不明确、战略框架和路径不明确的背景下,匆匆上马的各种“规划”和“项目”,是导致“智慧城市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智慧城市内部各部门和领域“不互联、不互通”等问题的根源。二是“实践与理论脱节”,智慧城市的建设者对全球智慧城市最新理论成果、技术应用、建设案例等缺乏比较系统的研究和全面的了解,在规划和决策时主要凭借媒体上的“碎片知识”和“参观访问印象”,加大了智慧城市建设的风险性。
针对这些突出问题,教育部《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课题组、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联手开展《全球智慧城市发展态势与研究热点报告(2015-2018)》的研究,以详实的数据作为基础,通过严谨的科学计量,梳理全球“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与研究热点、提出发文国家和城市、受关注国家和城市等的排名,分析揭示智慧城市研究与发展中的特点与现象,为我国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研究、传播、规划、建设以及政策和战略制定提供基础性的参照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