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网络教学:这么近,那么远
疫情下的网络教学:这么近,那么远
不久前,尚在放假期间的清华大学师生,通过电脑和手机共同上了一节网络公开课。课上,该校校长邱勇、党委书记陈旭为全校师生讲解了学校的疫情防控工作。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当下,网络成了人与人交流的最重要手段。随着各高校纷纷推迟春季学期的开学日期,如何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学,也成了高校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可以想见,不久的将来,在国内各高校学生的手机、电脑屏幕上,类似清华网络公开课这样的网络课程将会反复出现。
只是面对这样的预期,我们准备好了吗?
“主角”与“配角”
2月5日,也就是清华这节网络公开课的第三天,教育部正式下发《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高校充分利用上线的慕课和省、校两级优质在线课程,依托各级各类在线课程平台、校内网络学习空间等,积极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保证疫情防控期间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
这也是在此次疫情防控期间,教育部首次明确要求高校利用网络开展远程教学。此后,各高校纷纷出台推迟春季学期开学以及开展网络教学的通知。随之,一个难题也摆在了学校教务部门的面前——所谓的“网络教学”,究竟该如何开展?
纵观目前各高校下发的相关文件,不难发现针对学生的理论课程学习,基于网络的教学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即组织学生学习各大慕课平台上现有的慕课课程、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开展在线直播授课,以及通过微信、QQ等网络工具开展教学工作。除最后一种受其本身特点所限,很难成为“主流”外,其余两种形式究竟谁更适合于目前的教学形势?在采访中,《中国科学报》记者听到了不同的声音。
自2月初以来,三峡大学教务处处长董方敏便一直组织该校教师参加学堂在线旗下“雨课堂”平台,以及“超星尔雅”云课堂平台的网络培训。
由清华大学发起建立的“学堂在线”本身是一个慕课平台,但其开发的“雨课堂”更多侧重于在线教育,而“超星尔雅”云课堂平台本身就有在线直播的功能。换言之,在“慕课”与“直播”的选择中,董方敏更侧重于后者。对此,他并不否认,至于原因,他也说得很实在。
“在慕课平台购买课程是要付费的,大量购买课程的费用我们难以承担,这也是我们最初选择直播方式的重要原因。”董方敏说,尽管随着《意见》的下发,各大慕课平台纷纷承诺免费提供课程,但他依然倾向于网络直播。
原来,三峡大学此前曾采用慕课的形式,进行过一些创业类课程的教学,但经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董方敏分析,这与相关的线下辅导没有跟上,以及课程监督不到位有关。然而,在疫情时期,线下辅导与课程监督,恰恰是高校与教师最难做到的两点。
慕课有慕课的问题,直播也有直播的难处。
“如果通过网络直播教学,且不说相关的技术与平台是否成熟,仅仅需要学生统一时间集中上课这一点,在学生分处全国各地的前提下,就难以实现。更何况,网络授课同样难以保证学生的听课效率。”受访中,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张祖涛如是说。
与张祖涛持类似观点的,还有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处长龙永红。据他了解,国内一些高校在制定延期开学期间的教学方案时,依然按照原有的教学计划组织网上直播教学。对此,龙永红直言,这种操作的难度极大。“前期的软硬件准备就是一个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如何保证大家统一上下课?又如何保证某些网络条件不好的学生正常接收信号?这些都很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