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得仁:一生奋斗只为草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2-18 16:07:55
浏览

 
 
卢得仁:一生奋斗只为草  
 

卢得仁:一生奋斗只为草

1989年7月,卢得仁(右)在陕西太白县南滩万亩草场鉴定会现场。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故教授卢得仁的弟子口中,先生说着自带口音的“内蒙古普通话”,“为人处世既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的古君子之风,又带有西北汉子疏阔豪气的秦汉侠义之气。”

人生七十八载,他有半个多世纪都在为草奋斗:他注重科学研究,开全国优良牧草品比试验之先河;他强调农牧结合、统筹兼顾,推广青贮玉米、牧草青贮等实用饲料生产技术;他重视教育,梦想创办专业持续培养人才;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大地,汗水洒遍草地山川,换得山青草绿、牛羊成群。

去年12月29日,是卢得仁诞辰100周年的日子。这一特殊的日子也解密了他与草业及草原的许多感人故事。

来自草原 就学畜牧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7个月后,卢得仁出生,他的生命里从此留下了爱国、科学的时代烙印。

卢得仁的出生地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河口镇。河口镇是一个位于大青山南麓、黄河上中游分界处北岸土默川平原上的知名小镇。民国时,这里属于绥远省。

卢家有“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祖训。他先后在绥远省立第一小学、绥远师范学校和绥远中学读书,憧憬着学习工业、举办实业的美好未来。

日寇的铁蹄差点踏碎卢得仁的梦想。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绥远沦陷,正在读中学的卢得仁随同叔父辗转上千里,来到大后方继续学业。

1939年10月,卢得仁正式成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国立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大学生。对于为何不去学工而选择了畜牧专业,卢得仁在后来的笔记里这样写道:“最初认为绥远省有广大的草原,有众多的马、牛、羊,是发展畜牧的理想区域。”虽然没有满足学工的心愿,但上了大学专攻畜牧专业,以后能走科学道路,他依然感到心满意足。

大学期间,卢得仁在乡村大道上练习骑马,去畜牧场学习给奶山羊和乳牛挤奶,尤其通过家畜育种学、家畜饲养学等重点专业课程的学习,对畜牧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大四时,一门名为《牧草学》的新课程出现在学生的课表里。该课程开启了我国牧草学教学的先河,授课者是曾留学英国的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系主任、我国草业科学的奠基人王栋。

从小生活在草原上的卢得仁,对于牧草有着特殊的认识。“在牧区工作栽培牧草,建立人工草地为放牧家畜提供优良放牧地。而调制青干草,对于解决过冬时期家畜的补饲问题很重要。特别是对怀孕的母畜、哺育仔畜的母畜进行优质青干草的补饲,对新生幼畜的品质和母畜的优良体况至关重要。”

幸遇名师,卢得仁格外珍惜。他认真听课、勤学好问。1943年6月,卢得仁穿上了学士服、戴上了学士帽,顺利毕业。

转身为师 情定牧草

卢得仁的表现引起了王栋的关注。毕业之际,学校附设的高等职业学校畜牧科缺教师,卢得仁在王栋的推荐下,成为高职的专任教师。

那时的中专学校没有教科书,需要教师自己编讲义,学生上课记笔记。这对于第一次走上讲台的卢得仁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幸好,卢得仁曾经在师范学校学过教育心理学,教学实习时写过教案、上过讲台,“虽不是钟鼓楼上的麻雀,经(历)见过世面,但总是有一点经验,所以胆敢面对学生讲课。” 卢得仁认真备课、熟练授课,很快在讲台上站稳了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