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分夺秒 研发“测毒利器”
争分夺秒 研发“测毒利器”
——记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新冠病毒检测攻关团队
科研人员进行仪器芯片测试。苏州医工所供图
“现在全国有许多生病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和小朋友急切等着爸爸尽快做出产品,帮助他们准确检测疾病,接受治疗,等爸爸的产品出来给大家用上了,一定给你补过生日。”
2月11日是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汪大明儿子的生日。当天夜里11点,正在加班的他接到了儿子的电话,心里充满了愧疚,却又无怨无悔。
汪大明是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新型冠状病毒攻关团队中的典型代表。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苏州医工所党委在疫情爆发初期,就向全体党员、职工发出倡议,作为中科院唯一专门从事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科研机构,苏州医工所必须积极投身到抗击疫情行动中去。许多研究团队迅速组织起多支科技攻关突击队,利用现有研发基础,从不同技术路线出发,在新冠病毒检测仪器、试剂研制、病毒疫苗、病毒病原体抗体、核酸自动化提取、新型病原体消杀、隔离病区医疗监护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等方面展开了应急科研攻关,涌现出许多感人的故事。
使命召唤的逆行者
2020年1月初,整个苏州城沉浸在新年的欢乐氛围中,汪大明这个有着多年从事体外诊断试剂研发经验的老科研人,却心事重重。
他从身为医生的妻子口中得知,武汉出现了不明原因的肺炎。“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咯噔了一下,莫名紧张了起来。”汪大明琢磨着,病毒的精准检测是首要问题,如果能用自己的分子诊断技术去帮助医生,是否就能更加准确地判断病情了?
心里拿定主意后,他立刻向所领导报告了想法,得到了所长唐玉国和党委书记杨洪波的大力支持。
“疫情所需,国家有召,咱们要创造条件快速推进,尽早将产品用到新冠病毒的检测中,帮助一线医生精准诊断,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在电话中,唐玉国这样说。很快,苏州医工所就成立了以汪大明为负责人,各部门职工共同参与的研发团队,对基于核酸杂交和免疫荧光捕获法相结合的现场快速核酸诊断系统进行应急攻关,该系统包括自主研发的试剂盒和配套的免疫荧光分析仪,能够在30分钟内出定性结果,可实现常温储存和运输。
研发、注册、生产、推广……团队开始与时间赛跑。经过1个多月不眠不休的攻关,这套基于核酸杂交和免疫荧光捕获法相结合的现场快速核酸诊断系统已经进入国家药监局第二批应急评审通道,并被列入中科院“新型冠状病毒应急防控”专项重点关注项目。
在攻关最艰难的时候,他还给党委书记杨洪波打了一个电话,他说,“在打赢新冠肺炎阻击战的过程中,我更加体会到党组织的力量。我想在关键时刻更好地激励自己,鼓励团队,我能否向组织提交入党申请书?”杨洪波非常认同,表示自己可以做他的入党联系人。
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后,汪大明又带队奔赴疫情最严重的地区——武汉,争取尽快取得更多的新冠肺炎患者阳性病毒样本检测验证数据,早日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更好地开展新冠病毒快速检测。
除夕之夜的“军令状”
传统的病毒检测需要在提取患者的咽试子后送至多个实验室,经过病毒核酸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和扩增产生荧光分子等步骤方可测定。但对于新冠病毒来说,样本多次转移不但会增加实验人员感染的风险,也使得检测效率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