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者:大数据技术群在抗疫中不合时宜地缺位(2)
病毒与细菌是人体染病的两大重要源头,但是当前病毒学研究仍主要是针对病毒的生物学研究,难以突破病毒本身的认知。我认为,要弄清楚病毒如何在细胞间繁衍生息与传播扩散,以及如何加速病毒快速检测与诊断技术以及疫苗与抗病毒药物的研发,需要开启大科学模式的重大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报》:您这里强调的是“基础研究”而非“应用研究”?
黄安鹏:没错。当前信息技术与医学的结合研究,更多的是在应用技术层面,借此机会,可以促进信息技术与医学在底层基础研究方面的深入融合。
以往仅依靠病毒专家对病毒生物特性的探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这次我们积累的大量新冠肺炎的病毒数据库,为加强“大数据”新兴技术群在疫情防控领域应用、认识病毒本质、抓住疫情防控的源头提供了可能。同时,这个级别的样本量也有望推动信息技术与生物医学深度融合,为我国基础学科的重大原始创新奠定工具基础。
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群,加大医学与信息等各学科的深度融合,有望将本次危机转化为我国在医学临床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建设医学强国的机遇。
《中国科学报》:您能展开谈一下吗?比如信息技术与生物医学的深度融合,将促进哪些领域获得更大突破?
黄安鹏:此次疫情防控救助,得益于我国制度优势,东西南北中的“天团级”医疗专家齐聚武汉,留下重症与危重症、老年疾病等各类疾病的经典案例,各种新药物集中临床试用,对我国医学临床研究、老年病学研究、重症医学研究等等都是一个难得的特殊机遇。
特别是,我国正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基础性疾病多发且多病共存,这次新冠肺炎数据对重症医学、老年医学以及临床医学研究发展是宝贵的资料库,是今后长期研究的基础科技宝库。
另外,临床数据库除了其巨大的医学研究价值,也是医疗器械开发的重要数据库,更是开展医学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研发的数据库,有可能促进医学辅助工具研发成果的爆炸式呈现。
依托临床数据库,加快医疗人工智能产品研发,可以减少医患之间不必要的直接接触。包括研发面向传染病重症监护的医用机器人、污染物传递机器人、传染病人的照护机器人、实现人性化家庭隔离的智能监护系统、用于现场快速病原体和人体免疫检测的技术和装置等。
更重要的是,本次疫情的各种药物治疗方案以及各种人体免疫反应案例,为构建药学组学数据库和临床药学数据库提供了可能,能够促进智能药物筛选技术以及药物功能应用的重定位技术快速发展,这也是新型药物与疫苗研发的重要基础科技资源。
建立国家级应急大数据平台“技术条件已完全成熟”
《中国科学报》:2003年SARS之后,我国投入数千万元在全国建立了疫情直报系统,但是该系统在本次防控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疫情早期预警作用。结合技术发展,您对于信息技术用于疫情精准防控有哪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