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梳理30种模型给出疫情防控建议
学者梳理30种模型给出疫情防控建议
近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郑新奇、刘海燕等在总结之前研究基础和国内外最近研究成果的集成上,通过梳理各种模型,形成了对全国新冠肺炎疫情发展趋势的集成预测及应对策略的建议报告。
主要从事时空动力学模型、大数据智能计算等研究的郑新奇表示,关于疫情预测的数学模型,网络上频频出现。但任何所谓的数理模型都是有条件的,它的结果都有适用的合理区间。
为了克服单一模型预测带来的偏差,该团队搜集了国内外疫情预测模型30余个,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对多个模型进行了实验计算,该团队得到如下预测与建议:
其一,三月上旬预计是第三个转折点,即累计确诊人数少于累计治愈人数,疫情基本得到控制。这期间全国不同区域应实施差异化管控措施,除湖北武汉市外,各地区应有条件放开复工复产复常(日常生活)。在差异化地区管控要实现外紧内松,主要是防止输入性新增。为此,在各省区入口处除了一般的测量体温外,还要补助其他监测措施,严格控制,落实到位。不然,可能因为一个输入性新增导致整个疫情演化发生变化。
其二,三月中旬后,累计治愈人数预计进入尾声。。
其三,四月中旬后,预计进入疫情观察期,观察期的长度一般为1-2两个潜伏期,约15-30天。到五月上旬,全国疫情全部解除。
其四,由于国外的不确定性因素,在四月下旬到五月上旬期间,要加强各个入境口岸和机场管理,严防国外输入性新增病例出现。
其五,政府和媒体每天仍然需要继续宣传,做到家喻户晓。每一个公民都要对疫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检查出阳性,不丢人,不是犯错误,不要讳病忌医,也不用东躲西藏,那样只能给自己和他人造成更坏的影响。越是亲人,影响越大,这个观念必须要有。
其六,疫情总体解除还有一段时间,不能“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要加快科技研发攻关,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方法支撑疫情防控工作,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等,才能战胜疫情,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