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乐:关注外来蝗灾,更要关心本国治蝗(3)
不过,对于目前一些报道所说的“赶着鸡鸭去吃蝗”的援助办法,康乐表示,这对于草原上、农田里的一些当地土蝗可能比较有效,但对极大密度的沙漠蝗并不适合。同时,尽管蝗虫在世界许多国家都是可食用的昆虫,但“吃货治蝗”的思路也不可取。
康乐和团队研究发现,群居蝗虫在高密度聚集时会大量释放挥发性化合物苯乙腈,当鸟类捕食时蝗虫会迅速将苯乙腈转化为有毒化合物氢氰酸。当蝗虫大量聚集时,其天敌并不喜欢吃蝗虫,原因便在于此。这时的蝗虫,不仅动物不喜欢吃,人食用也有问题。此外,他们最近的研究还发现,有千分之三的人食用蝗虫后会形成过敏反应,有的反应还相当严重。
“‘鸡鸭治蝗’和‘吃货治蝗’还会遇到蝗虫少时不够吃,蝗虫多时不顶用。”康乐说。
中国有着近3000年的治蝗历史,是世界上最早设立治蝗单位和专门官员职位的国家,历史上的治蝗的方法有100多种。“今天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还是要提倡科学治蝗。”他说。
跟其他害虫相比,蝗虫对农药比较敏感,杀虫剂的防治效果非常好,所以目前全球蝗灾控制主靠化学农药,特别是通过飞机喷施农药对大规模蝗群效果非常明显。但化学防控无法避免对其天敌的伤害和环境的污染,且通过食物链对人的健康也构成了危险。
康乐表示,虽然不可能像改造飞蝗的滋生地那样去改造沙漠蝗滋生的沙漠,但中国建立的完善的蝗虫监测体系,以及化学防治和地面生物防治有机结合等办法,都可以应用到“一带一路”国家。
如我国科学家研制的真菌杀虫剂、微孢子虫杀虫剂等生物制剂,对于控制沙漠蝗“大有用武之地”,特别是用在沙漠腹地的蝗虫滋生地更为环保。此外,行为调节剂也可以避免蝗虫发生群居。这些措施“多管齐下”可部分替代化学农药,在控制蝗灾的同时,实现环境安全和人类的健康。
与此同时,康乐强调,地球上昆虫物种多样性的下降也应引起人们的警觉。蝗虫作为生态系统当中的重要一员,并非绝对有害。它不成灾的时候,也是鸟类、蜥蜴、刺猬、蛇、青蛙等许多动物的食物,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把它赶尽杀绝。”康乐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