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抢占储能技术制高点(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3-06 16:07:08
浏览

张强则提出,针对储能这样的社会共性需求,高校将以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建设为抓手,建立完善的储能学科对应的研究机构和教学机构,制定储能专业的教材和培养方案,重点培养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顶尖储能人才和满足我国储能工业迫切需要的专业人才。

“要形成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推动我国储能技术关键环节的国际引领,形成一批重点技术规范和标准,实现我国在储能创新的引领,带动辐射其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张强强调说。

如何加强储能技术专业条件建设?张强建议,一方面,充分推动已有储能技术的专业资源,并结合各自特点,形成培养储能人才的高水平平台;另一方面,编制能源存储物理、能源存储化学、能源存储工程等相关的教材,利用大学已有的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并结合储能专业核心课程,形成有效培养高水平储能人才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这样既可推动我国从零到一,勇闯无人区的储能前沿研究,也可以为我国储能产业提供高素质高水平的产业人才。”

崔光磊则认为,当今先进储能技术皆涉及多学科交叉,主要围绕不同能量间的相互转换,将非连续获得的能量转换成便利或经济可存储的能量形态,不同的能量形态涉及多学科中的知识技术和要素。因此,若要实现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亟需在立足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的前提下形成支撑储能技术学科的合理化资源配置。

“对于储能技术学科建设,切忌学科方向多而不精、纵向深度不够,勿将专业课程开展过于分散,应在特色专业方向的引领下,着重进行某一类储能技术的学科布局。”崔光磊强调。同时,他建议基于需求导向,坚持理论基础和工程技术的双重培养策略,构建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和校企结合的创新平台。

产教融合力度加强

要想实现《储能计划》中规定的目标,接下来最应该在哪些方面加强攻关?还需要国家给予怎样的支持?

针对上述问题,朱纪欣指出,高校需要结合自身条件及国家相关产业发展与需求,确立能源学科建设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同时结合国家、地方、企业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产业应用平台共建。国家还需要结合地方、高校和企业多方位在能源学科相关平台建设、创新创业等方面提供支持,同时在能源相关产业发展如清洁能源并网等方面需给予支持。

“要加强储能技术的教材建设、培养方案制定和师资建设,形成从本科到硕士、博士贯通的培养模式,形成国家或者省部级的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引领储能技术学科的发展。”张强建议说,“国家在现有支持体系下,应进一步重视能源物理与能源化学基础、能源存储工程技术、能源互联网、智能能源存储技术的发展,支持国家或者省部级的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形成一致高水平的储能技术学科教师人才,可以固化储能知识和人才培养的传承,推动能源消费、能源供给、能源技术和能源体制革命。”

针对储能技术学科交叉性强的固有特点,崔光磊建议,高校可以与科研院所相互建立合作体系,把高校优秀的师资力量与科研院所常年致力于储能技术开发的科研队伍有机整合,坚持共建、共享、共融、共赢的原则,建立深度融合的科教平台及实践基地。

另外,储能技术领域的原创性突破极大依赖于基础理论的原始创新与应用实践的相结合,这必然要求有更强的产教融合力度和深度。因此,崔光磊表示,储能科学教育和科研创新融合平台的建设还需要国家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鼓励学术、工程和产业领域的通力合作,培养一批掌握储能技术的人才,才能引领能源革命和能源互联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