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生态植保正当时
大数据生态植保正当时
泰州农科所赤霉病防控试验田,亮色田块防控效果较好。南京农大供图
大地回春,病虫害也随之而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农资运输、人力流动一定程度上受阻,大数据植保、作物生态防控正是发挥作用之际。
《中国科学报》采访南京农业大学专家获悉,草地贪夜蛾等虫害威胁今年或来得更早,小麦、油菜等作物病害要从现在抓起,“推拉疗法”等作物生态防控正当时。专家就如何科学有效地预防病虫害风险献言支招。
密切关注重大迁飞害虫动向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草地贪夜蛾发生面积1500多万亩,实际危害面积246万亩,主要影响作物为玉米。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胡高表示,“草地贪夜蛾已经在中国‘定居入住’一年,去年冬季温度比常年偏高,虫子越冬范围大,波及范围可能更广。”
据其判断,在温度异常偏高的年份,若存在合适气流,草地贪夜蛾3、4月份就有可能进入江苏、安徽、河南等地,而这些省份是冬小麦主产地,因此需要格外警惕。
虽然市场上有针对性的农药,胡高仍认为,目前最主要的工作是加强监测,及时了解虫情,摸清草地贪夜蛾习性和发生为害规律,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控。他的团队正在开展草地贪夜蛾飞行生物学、细化迁飞路线等工作,进一步提高监测预警能力。
胡高手头另外一项紧急工作则是,对非洲沙漠蝗入侵我国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团队基于2000年至2019年历史气象资料大数据评估后发现,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不是沙漠蝗的适宜生境,沙漠蝗在我国境内不会形成种群而造成大规模为害。
目前,印巴边界蝗群已繁殖定居,不会再扩散,下一代成虫约在4、5月份出现。虽然盛行气流方向合适,但风速较弱,不利于蝗群向东扩散。胡高表示,“沙漠蝗入侵我国的风险较低,不排除少量个体能够进入我国云南,但无法形成种群造成为害。”
小麦、油菜等病害从现在抓起
“暖冬利于病原群体生长发育,今年病害可能会重发,如果等发生后再进行防控,效果往往不太理想。”南京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副教授段亚冰表示,当前是冬小麦返青拔节期、油菜抽薹生长的重要时刻,在追肥、浇水之外,需要特别关注预防作物病害的发生,小麦的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纹枯病等是主要防控对象,油菜的菌核病等也很快进入浸染期。
“在温暖潮湿的春季,赤霉病菌可以侵染冬小麦根、茎,但主要危害是在4月中下旬到5月初的小麦扬花期侵染、灌浆期发病。目前看来,疫情对赤霉病的防治影响可能不大。在苗期和拔节抽穗期的常见病害主要有锈病、白粉病、纹枯病等,其中,条锈病在西南、西北、华中和华北等地较为多发,江淮麦区叶锈病近年有加重趋势。”
段亚冰说,“菌核病在油菜开花期为侵染关键期,也是防控的最佳窗口期。一般来说,长江中上游的油菜在3月中下旬开花,长江下游地区则在3月底、4月初开花,目前要准备相应的农药等物资。”
针对当前小麦和油菜病害,段亚冰所在的杀菌剂生物学研究团队提出了“提质、增产、减药”的绿色防控技术方案。据团队负责人周明国教授介绍,由于多菌灵抗药性问题严重,且显著刺激毒素产生,会加重对小麦的危害,因此在抗药性发生比较严重的地区,不推荐使用多菌灵及其他同类产品,如噻菌灵、甲基硫菌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