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狂犬病,任重道远
■孟胜利 王传林
每年的9月28日是世界狂犬病日,其目的是提高人们对于防控这一被忽视的疾病的认识。今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更新狂犬病疫苗立场文件,同时发布狂犬病专家磋商会第3版报告,替代以往版本。
狂犬病是狂犬病病毒属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脑炎,病人一旦出现临床症状,死亡几乎不可避免。人类通常在被已受感染的动物深度咬伤或抓伤后染上狂犬病,99%的人类狂犬病病例由患狂犬病犬类传播至人。2018年,WHO报告估计全球因狂犬病死亡5.9万人。
随着兽用狂犬病疫苗的广泛使用,西欧、加拿大、美国、日本和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已经消除了犬介导的狂犬病;澳大利亚和许多太平洋岛国一直没有因犬而感染狂犬病的报道。在多个国家通过采取控制犬只数量、给犬绝育、限制犬跨界运输、犬只强制拴养和疫苗持续接种等措施,已经成功预防了人类狂犬病和控制了犬类狂犬病。
然而,非洲和亚洲依然面临最沉重的人类狂犬病负担,缺乏足够的资金、疫苗和政府低效是主要的障碍,其狂犬病死亡人数占全球狂犬病死亡总人数的95%。在边远落后的农村地区,狂犬病通常没有被诊断或报告。部分狂犬病不会出现“恐风、恐水、恐光”这种经典的临床表现,大约20%至30%的狂犬病会以瘫痪、麻痹这种非典型症状出现,这往往容易误诊且被忽视。因此,非常贫穷落后的地区,人狂犬病仍未得到明确诊断,而且死亡人数也被严重低估。
WHO、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全球狂犬病控制联盟已经承诺,在2030年之前消除人类狂犬病死亡。然而,目标是否能够实现,需要各成员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
提供百姓可以负担得起的暴露后处置医疗服务必将是各国政府优先考虑的事项,同时考虑在每个地区建立标准化犬伤门诊,对基层医生进行持续的培训,规范犬伤处置流程,减少狂犬病发病率。此外,在这些领域,政府和公共部门需要共同促进民众了解狂犬病,并提供经济的暴露前和暴露后预防措施,也必须与持续的犬疫苗接种相伴而行。
实际上,只要一个地区70%以上的犬只接种了狂犬病疫苗,就可以建立起有效的免疫屏障,阻止狂犬病病毒扩散和传播。野生动物(通常包括蝙蝠、鼬獾、红狐等)给人带来的风险仍长期存在,病毒溢出感染犬,而后再感染人类。因此,应该考虑为野生动物用诱饵疫苗免疫,特别是在一些野生动物狂犬病流行国家。
中国作为一个狂犬病流行国家,在过去10年,狂犬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07年疫情高峰时,年报告病例数达3300例,而后逐渐下降,2017年狂犬病死亡502人,预计2018年死亡人数在500人以内。取得如此成效,一方面是通过对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公众进行持续教育,并确保在全国范围内随时可用、可以获得暴露后处置;另一方面,过去10年我国上市了可媲美全球最高质量标准的人用狂犬病疫苗——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人二倍体细胞)。
为了进一步降低中国狂犬病死亡人数,需要广泛持续的犬类疫苗接种,并进一步呼吁民众文明养犬。
(孟胜利系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狂犬病检测中心副研究员;王传林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急诊科副主任)
《中国科学报》 (2018-09-28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