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口袋书”中的高校复学“锦囊”(2)
其中,人员包括学生(本科生、研究生、国际学生和港澳台侨学生、继续教育学生)、教师(专职、兼职)、职工(门卫、保安、保洁、餐饮、宿管、物业等)、外来人员(快递员、外卖员、送货员、来访人员)等。
重点场所既包括办公室、教室、实验室、宿舍区、卫生间、食堂,也包括图书馆、体育场馆、学生活动中心、学生服务中心、财务缴费报销、隔离医学观察场所等。
此外,《指南》还对教学、会议、比赛竞赛、班车运行、食品采购、餐饮服务、环境消杀等做了详细规定。
“学校还要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流程,做到预案充分、反应迅速、联防联控、协调一致、有效应对。一旦发现学校出现确诊或疑似病例时,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两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陈翔表示,必要时,学校应依照有关规定采取班级或全校局部或全部停课等措施。
灌输“心灵鸡汤”
值得一提的是,《指南》还关注了疫情下高校师生心理健康问题。胡志斌表示,面对突发疫情,公众一般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心理反应,如焦虑和恐惧。当你身处于一个压力性环境,如疫情流行期,大脑会不由自主地把疫区一些严重现象假设成自己即将面对的问题,身体也会出现失眠、头晕、胸闷,甚至情绪崩溃等反应。这是正常的应激表现。
“新冠肺炎作为一种新发传染病,公众普遍对其认知不足,恐惧心理和非理性行为非常明显,处置不当极易造成个体心理危机,甚至引发群体恐慌。”陈翔说,既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较多关注技术层面工作,往往忽视公众的风险感知和情绪引导。而人是公共卫生事件的主体,从人的角度研究风险感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例如,江苏省教育厅依托南京医科大学于1月30日便开通新冠肺炎疫情心理支持热线,面向广大高校师生和社会开展心理支持服务和医学科普,咨询服务采用模式“1+1模式”,即每次咨询都有一位心理专家加一位医学专家,现已接受数百位师生的电话咨询,深受师生喜爱。
几易书稿成常态
采访中,陈翔告诉记者,《指南》编写期间正值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主编和编委们几次通过网络视频、电话、邮件等进行线上讨论和交流,确定书稿框架、任务分工。
此外,有些编委奋战在抗“疫”一线,只能利用夜晚的休息时间查阅资料、撰写书稿,编委之间的在线讨论和交流往往持续到深夜。
“稿件撰写过程中,一个较大的困难是对疾病的认知和防控措施在持续不断地更新。这就需要编写人员时刻关注最新的研究进展,了解最新的防控策略,使得几易书稿成为常态。”陈翔期待,《指南》能成为高校在疫情期间如何开展相关工作的“防护网”。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