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科技菜”种进大别山(2)
科技“点绿成金”,改变的不止一个新浒村。国家大宗蔬菜、西甜瓜、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以合肥综合试验站为依托,联合安徽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对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把山区蔬菜产业发展最需要的瓜菜品种和技术送到田间地头,为农民铺就致富路。
“茭白种的时间长了就会品种退化,茭白颜色、形状越来越不好看,产量只有以前的一半,也卖不上价。”岳西县姚河乡民意茭白专业合作社社长陈宗义对几年前的困难记忆犹新。
关键时刻,科技发挥支撑作用。针对高山茭白产业问题与需求,体系的专家们积极开展研究与服务:先后筛选系列茭白品种4个,建立茭白种苗繁育基地335.5亩;推进饼肥、生物有机肥替代鸡粪;建立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技术示范基地;推行统一品牌、统一包装,规范使用“大别山”商标等标识标志,助力茭白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那一年的6—8月份,茭白采收季节,地头特别热,但是俞飞飞老师和专家们来了好几趟,在地里一待就是一天,帮我们选好的茭白种。”陈宗义说。
在专家们的指导帮扶下,合作社用上了优质种苗,并在生产方式上进一步向绿色、有机转变,使用生物有机肥、灯光诱杀害虫、茭田养鸭除草等,“大别山”茭白的名头越来越响亮。
“现在我们茭白亩产两三千斤,产值5000—8000元,农民只要种上三四亩茭白,年收入都有几万元。”陈宗义介绍,合作社发展壮大,也带动了150多户贫困户脱贫增收。因病致贫的马石村农民储德文高兴地算起增收账:“每年种植五六亩茭白,农闲时在合作社务工,一年收入加起来有5万元,咱也盖起了‘茭白楼’。”
“高山生态蔬菜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岳西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继民介绍,近年来,国家和省蔬菜体系的专家们从指导建基地、提供新成果、帮助建品牌、指导组建联合体、加强培训推广等方面助力岳西扶贫攻坚。据统计,国家大宗蔬菜、西甜瓜、特色蔬菜三大产业技术体系近年来帮助5万农户通过发展蔬菜产业实现脱贫。
集聚“国家队”力量,破解产业发展瓶颈
科技扶贫,不仅授人以渔,还要不断解决产业发展中涌现出的新问题。
“茭白品质提升了,我们还想错峰上市,进一步提高效益,冷藏库咋建设?”“现在的茭白只是初加工,我们想延长产业链,把茭白‘吃干榨尽’,这生产线应该怎么建?”
面向产业需求,体系的专家们又展开研究。“不同的蔬菜品种,保鲜条件不同,需要的冷藏温度也不同。”专家们开始做实验,一点点摸索出最适宜茭白保鲜的冷藏温度,指导岳西县建设起3000多立方米的茭白冷藏保鲜库。
“有些问题单靠我们自己研究解决不了,但好在有整个体系的专家做后盾。比如冷藏问题,我的专长在育种和栽培,但体系是按照产业链建起来的,有专门从事冷藏、深加工领域科研的专家,大家一起努力来破解难题。”张其安说。
体系专家们的目光更为长远。生物菌有机肥如何让土壤活力更旺盛?一家一户育苗风险大,集约化育苗如何突破技术难关?山区蔬菜能否做到一年四季周年供应?张其安表示,这些都是产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体系的优势在于能够集聚全国科研力量联合攻关,切实解决产业需求,让科技真正为生产服务,切实发挥出科技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