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做科研,望向更远处(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3-18 11:06:15
浏览

东南大学脑科学与智能技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谢芃认为,交叉融合的学科资源,使国内高校在发展前沿领域过程中,人才结构更多样,获得学术支持也更为灵活。他所在的研究院,就有来自生命科学、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等10多个学科领域的学者,时常在最前沿的研究领域碰撞出火花;两届研究生团队也来自多个本科院系,已在程序开发、数据分析、图像识别等工作中挑起大梁、形成创造力,在教学相长中推动学术进步。

眺望未来发展趋势,指引当下科研方向

2018年底,十大科学与技术问题新闻发布会在东南大学召开。按照惯例,关于科技发展和趋势等问题通常由一些权威的研究机构或学术组织来发布,由一所大学独立发布并不多见。

这十大科学与技术问题都是科技前沿热点,包括数字“克隆”人、6G移动通信先期研究、信息超材料、分子铁电材料、网络群体智能等。

东南大学副校长丁辉介绍,在全校范围内征集并提出这些科学技术问题,旨在使科学研究更加聚焦国际科学前沿,形成支撑国家和地方发展的引领性技术,做有前瞻性的科学研究。

“铁电材料作为一种重要的功能性材料,在航天、信息、能源等多个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如声控开关、体温焊枪、B超探头等。”“分子铁电材料”的建议人、该校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熊仁根介绍,无机—有机分子铁电材料可以安装在心脏中,利用心跳形成的能量持续工作,实现对健康监测;也可以利用塑性相变产生大的熵值,用于不需要气体压缩来制冷的固体制冷空调中。

1920年,法国人瓦拉塞克在罗谢尔盐中发现最早的铁电效应,揭开了研究铁电材料的序幕。100年后的今天再回望这段历史,熊仁根感慨万千:“高校搞科研创新,不仅要立足当前,更应该着眼长远。”

未来目标也为当下科研指引方向。发布会上,熊仁根制定了团队科研的远景目标:从基础科学研究,到材料技术开发,到应用探索,全链条一体化推动分子铁电材料的发展,保持我国在国际研究的领先地位。一年多过去,当时的目标在逐步实现:团队有了高水平学术论文、更多的学界话语权、世界领先的成果应用。“用未来指导当下,我们增添了动力,也增加了信心。”熊仁根说。

“在明晰定位、发挥优势的基础上,学校科研创新产生了积极的成果,在量子信息、网络空间安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脑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丁辉介绍,2019年,东南大学牵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4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项目304项,科研到款总经费超过28.3亿元,授权国内外专利1802项,位居全国前列。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