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建立长效的草原生态保护激励机制(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3-26 18:55:31
浏览

发展新型草原生态畜牧业经营模式。建立冬春季饲草料存储和保障体系,科学应用补饲技术,有效减缓气候风险对牧户生产经营的波动影响,提高牧户饲养水平和效率。发展天然草原节水灌溉和优质人工草地建植技术,提高饲草料生产能力;建立区域、县域和牧户多层级、“饲草+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连锁”的饲草料储存和运销服务体系,提高保障能力;建立草原旱灾和雪灾等灾害预警体系,提高灾害和饲草料短缺预警能力。建立合理有序的草地流转市场和制度,逐步走向规模化现代经营。拓宽牧民生计渠道,提高牧民非牧就业能力,在不降低牧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帮助牧民转变生产方式,鼓励和支持多元化生产经营。建议多措并举培训提高牧民非牧和兼牧生计能力,加强牧民非牧经营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引导和帮助牧民进行多元化生计选择,实现牧区良性循环发展,推动牧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立通畅的草原保护利益相关者信息反馈协调机制。建议重视和构建由研究人员、决策者、牧民等利益相关者组成的“生态—经济—社会—政治”信息反馈机制,促进不同利益相关者在草原生态保护上的目标明确、信息通畅、决策准确、行动一致,以信息促保护。加强放牧生态等相关科研创新成果和知识的推广和培训,不断提高牧民对可持续放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感知和认识。加强草原气候风险和生态状况等监测技术和系统的网络化建设,提升及时实时反馈支持决策部门和服务农牧民的能力。加强对下一代牧民的科学放牧意愿、知识和技术的培养,解决未来谁放牧的问题。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