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正东:择一领域 共其成长(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3-28 20:41:29
浏览

会议期间,为节省时间,在征求专家意见后,东道主刘正东决定会议餐全部吃盒饭,仅在元旦当天晚上安排一次庆祝跨年餐。3天的研讨会中,专家们吃饭时都在进行激烈的技术争论,在这种“只争朝夕”的氛围中,这次研讨会上找到了解决G115钢大口径管现场工程焊接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制定了详细的执行方案。这次会议成为解决G115大口径厚壁管现场工程焊接问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个问题终于在2019年7月彻底得到了解决。

“刘老师对工作的认真和执着不仅体现在争分夺秒利用时间上,也体现在他对研究细节的一丝不苟上。他常告诫我们,研制过程一定要结合工业实际,进行全流程一体化开发,要关注实验室和工业试制的每一个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团队成员何西扣说。

团队成员包汉生回忆说,2008年9月25日650℃马氏体耐热钢G115在上海宝钢钢管厂进行初次工业试制。入厂前,刘老师与宝钢技术人员梳理了试制的每个工艺环节和控制点,并制定了多个处理预案。进厂后,刘老师就到控制室查看并记录坯料入炉时间、加热时间,并调取温度校准历史数据。数支钢管顺利完成穿孔后,刘老师又叮嘱现场技术工人注意钢管的缓冷退火,防止开裂,试制钢管顺利转入缓冷坑后,他才离开现场。

填补“颠覆性”技术后面的缺失环节

大型能源工程项目关键材料及其产品研制攻关大致分为3个时期,一是实验室科研,二是工业产线产品试制和产品性能评定(包括市场准入评定),三是产品的工业批量生产和市场推广。

工程技术的成熟度来说,从研发到工程应用有9个阶段。前两个阶段是在实验室里实现了从无到有,最终应用是8、9阶段,这个阶段很光鲜,各种剪彩、投产、产品首发等。而产品技术发展的3、4、5、6、7这几个阶段,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非常长的时间,实际上技术只有经过这几个阶段才能得到工程应用。

“从认识、政策、策略到行动,中间这几个阶段我国都比较欠缺,目前各方面支持很有限。长远来看,这对国家高质量发展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都非常危险。”刘正东说,“再好的‘颠覆性’技术如果只停留在技术发展的前两个阶段也是没有用的,绝大部分所谓的‘颠覆性’技术最后会被证明没有工程意义。而所谓自主可控,一项技术必须完整,从1到9每个阶段都能自己完成。”

安心立志的“洗脑”谈话

刘正东长期工作在一线,他总结和建立了电站动力工程用钢制造的“全流程+全寿期选择性冶金过程设计与组织性能一体化调控”学术思路和基础框架,并应用于工程实践。他主持创建了我国超超临界燃煤电站耐热无缝管冶金技术、构建了先进压水堆核岛高质量大锻件全流程冶金技术、研发了我国潜艇核动力用关键钢材成套制造技术。

但提到成就,他更愿意将其归功于团队。刘正东说:“团队、技术成熟度,国家发展的阶段和政策等,都是影响工程的重要因素。一个工程的成功也绝不是一代人的事情,前面有好多代人的积累,只是机缘来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把事儿做成了。”

“刘老师常说,科学可以是个人的才华施展,工程一定是团队合作的成果显示’。”何西扣说,“他非常重视团队合作,因此能带领能源用钢全行业团队近20年稳定攻关先进耐热钢及合金,全团队的人都信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