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到底,坚持到底”(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4-04 11:13:33
浏览

但另一方面,“大跃进”时期的特殊氛围,也使胰岛素合成项目一度进入所谓的“大兵团作战”阶段。1960年5月起,由多个研究单位共400多名科研人员和学生,组成了多个“混合编队”。

在“大兵团”的工作流水线上,科研人员除了睡眠外,其余时间都在实验室度过,有些把铺盖都搬进了实验室,根本不怕这里的有毒物质危害健康。

学生们的书生意气和革命热情固然可贵,但对世界上最高水平的科研工作来讲,却是远远不够的。“参加研究的同学们不分昼夜地加班加点,但他们不了解必须经过多种分析手段,才能确定合成产物的结构与纯度。用未经严格分析鉴定的中间体进行下一步反应,便无法肯定是不是预期的目标产物。”参与了这项研究的北京大学教授叶蕴华后来回忆道。

1960年6月,他们曾宣布合成出了人工胰岛素,但后续试验中,这个产物却没有表现出期待的生命活性。

人海战术失利后,研究团队开始大规模精简。中科院系统只留下生化所和有机所继续攻关,研究所之间由协作组进行协调。但“三年自然灾害”很快到来。“研究工作虽然仍在进行,却并没什么明显的进展。”徐杰诚说。

转机出现在1963年。这一年的全国天然有机化合物会议上,中科院数理化学部召集生化所、有机所和北京大学三个单位领导开会,决定重新开展协作。“实际上,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主要工作是在1963年之后做的。”徐杰诚说。

胰岛素结构包括A、B两条肽链,其中A链有21个氨基酸,B链有30个氨基酸。经商议,由生化所合成B链,有机所和北大合成A链。合成A链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关于合成路线有过不少争议,但最终排除一系列困难取得了成功。

穆荣平认为,国内顶尖团队长期合作、坚持科研大方向不动摇以及科研工作者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难能可贵。

把“敢想敢干”进行到底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胜利,不仅震动了世界,也给中国科研界打了一针强心剂。很多人不约而同地想到,既然蛋白质和核酸是生命现象的两类重要基础物质,“合成蛋白”成功了,那么“合成核酸”也应该提到议程上。

1964年8月24日,毛泽东主席指示“关于生命起源要研究一下”。因为这个日子,人工合成核酸项目的代号就叫“824”。

1968年春天,“824”项目正式开展,把由76个核苷酸组成的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作为合成目标。核酸的合成比蛋白质合成更困难,尽管有胰岛素合成的宝贵经验在前,中国科学家的这次尝试,仍然持续了13年之久。

“到1973年了,还是做基础性工作,没有开始进行片段合成。大家好像毫无头绪,很着急。”人工合成核酸项目参与者、有机所研究员陈海宝向《中国科学报》回忆道。

在步履蹒跚的时刻,部分研究所之间的协作工作甚至一度停掉。1974年协作重启,协作组的专家们经过商议,决定重新探索出一条路来。

在科研人员埋头研究的时候,时代的剧变从未停止。结束“文革”,中国走出了长达十年的“至暗时刻”;改革开放的东风倏然而至,更带来了久违的新鲜空气。“824”项目也于1979年12月将3个大片段链接完成了3’端半分子的合成。

部分主力成员受当时的出国潮影响而急于出国。有人甚至表示,既然当时核酸的3’端半分子合成已经完成,说明人工合成核酸的路子是通的,这一半已经用了11年,全合成还不知道再用多少年,继续做下去,不过是劳民伤财罢了。

这时,协作组副组长、时任有机所所长汪猷经过与领导层开会讨论,郑重提出:要协作到底、坚持到底。